关于「通证化」:一场外滩大会带来的随想

沉睡万年的黄金,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信仰——当战争、动乱或通胀发生,黄金就是最后的价值庇护所。

在一次又一次的文明迭代中,它始终保持着独一无二的价值地位。

但这一次,事情好像起变化了。

世界黄金协会正式提出一项提案,计划在伦敦推出由实物黄金支持的数字代币,旨在彻底改变黄金的交易、结算和抵押方式。此举将为这个规模高达930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实物黄金交易中心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可以把它视作是RWA(Real-world Assets)——实体资产通证化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实验。

这当然引发了市场关于传统与创新激烈碰撞的讨论——当实体资产迈向通证化,我们该怎样开启这扇大门?

笔者有幸参加了上海外滩大会关于通证经济的讨论会,在现场看到了从第三方、行业参与主体、监管、经济学家、金融机构等多维度的不同视角和价值取向。

用一句话总结众人观点,通证经济非常值得探讨。但用另一句话兜底,通证化要迎接破晓时刻,还需要监管、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多方配合,张弛有度,共同挖掘和助力实体经济。

破晓之前:通证经济的探索与边界

2025年,可能是整个通证经济的一个小小但重要的拐点。

这一年,美国政府提出“Project Crypto”,公开支持通证化创新,并推动SEC、CFTC等监管机构陆续表态,逐步构建美国在通证经济领域的领导姿态。

与此同时,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发布《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声明2.0》,明确提出鼓励RWA发展,并尝试为通证化资产提供更清晰的监管框架,目标是将香港打造成数字资产枢纽。

《政策声明2.0》为何激励“RWAs”,是因港府认为RWAs代表的通证化技术可以提升香港市场的效率、可及性和潜在流动性,并最终为经济带来新的活力。香港目前已有多家持牌机构探索发行黄金、基金、债券、新能源等通证化产品,并获得实际案例落地。如朗新集团的充电桩项目已成为新能源业内第一家落地的相关资产,通过RWA后获得了新的流动性,可以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再加速。

当然,通证经济探索的热情,仍需厘定产业的合规边界,正如9月35度高温的上海,在大会现场也不乏冷静、客观的建设性发言。

在这场通证经济的“坦白局”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第一个直言,通证经济仍处发展早期。

“法币和金融资产的通证化走得较快,但实物资产通证化,才刚刚开始。”

蚂蚁集团CEO、蚂蚁数科董事长韩歆毅说:“目前,全球Web3原生资产规模已超3.8万亿美元,但其中绝大部分仍以投机交易和价值存储为主,与实体产业的交互深度不足。”他说,如果通证仅仅局限于虚拟世界的内部循环,其价值空间将非常有限。

外滩大会上发布的《通证经济报告》指出:当前通证化的主角,仍是金融资产。但它真正的使命和价值,应该是为实体产业“雪中送炭”,而非仅为金融资产“锦上添花”。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则提出了更深层的叩问:哪些金融服务真正适合“去中心化”?哪些资产真的有必要通证化?在创新的另一面,又该如何通过技术与制度创新,防范系统性风险?

“很多创新只是存在于形态上,实质还是原有功能在新形势下的重新表达。”专家们并不激昂,却点出了通证经济前行之路上最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不仅要追求“能否”,更要思考“应否”;不仅要效率,也要安全。

这是通证经济探索之路上,必须要界定清楚的边界,唯有看清楚技术的底层价值,整个产业才可能健康蓬勃发展,刺破混沌迎来破晓。

笔者注意到,蚂蚁数科CTO闫莺在外滩大会宣布全新推出“智能代理合约(Agentic Contract)”,Agentic Contract引入AI智能体驱动智能合约,让合约本身能够基于AI进行环境感知、逻辑推理和动态决策——从“Smart Contract”走向“Agentic Contract”。

这一技术演进,为通证化资产的高效、灵活与合规处理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可能性。

破晓之义:通证经济的价值与红线

本质上,RWA的发展底层逻辑,是人类对于交易效率提升的持续追求,从而促进人类经济再增长的价值。

想象一下人类最初的交易是以物易物,但随着交易增多实在太麻烦,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之后发展到实物交换,粮食、牛羊是初期的交易媒介,之后演变为贝壳等便于携带和方便计数的“货币”。

再后来,金银铜等金属因为具有价值、易分割、易保存和稀缺性等特点,成为人类几千年来的计价货币。再后面就来到了法币的信用时代,以及千禧年的互联网支付。

交易支付效率的每一次提升,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效率提升都有良好促进作用。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探索,让资产通证化以及通证支付成为可能,为交易效率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应用前景。

根据rwa.xyz数据,2022年全球RWA市场规模仅5亿美元。但截至2025年7月,全球RWA市场总额已增长至255亿美元,实现3年5倍的高速增长。从底层资产结构来看,私人信贷、美国国债与商品合计占比近95%。

用李扬理事长在外滩大会上的话来说,即“发展早期阶段都是以安全资产为主”。整个行业在尚不成熟的阶段,还需要不断的信用资产沉淀,以此夯实产业链上下游的价值。

资料来源:国泰海通证券

蚂蚁集团CEO在外滩大会有句话破圈了:“坚决不发虚拟币,不参与任何形式炒作。”

合规是创新的生命线,监管对于虚拟币的炒作始终有一根红线在。香港始终秉持“事前监管”,建立了通证化牌照制度和创新沙盒,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全面收紧Web3监管,全面清退不合规机构,而欧洲的MiCA框架(2025年5月生效)则对加密资产提出更高要求。

审慎看待“加密资产”,几乎可以说是全球大部分地区监管的一致态度。

监管用积极的姿态鼓励实体资产通证化的价值实现,用理性审慎的观念对待通证化背后面临的代币挑战。既要提取挖掘产业价值,又要设置合理产业红线。要“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破晓之后:通证经济的长远展望

在外滩大会上,笔者看到了从学术到产业再到金融机构的前瞻式图谱。大门打开,后续如何合理设置合规监管的指导,既能鼓励市场在新技术趋势下积极发展,又能够和大战略之间互相匹配服务,是所有人都屏息期待的关键。

李礼辉在会上说,“全球数字资产市场的变革和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新的应用场景。我们应该站在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高度,观察与思考数字资产市场发展的方向和策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推进建设多元化、多极化的全球货币金融体系。”

国际格局、全球贸易和全球支付体系正在面临一场系统性变革的节点。在全球范围内,SWIFT正尝试与瑞波币合作试点实时数字资产交易,而Visa则联合汇丰银行探索通证化存款的应用之道。国际机构身先士卒探索通证化工具和应用场景,对于这场变革至关重要。据安永报告,2025年跨境支付市场规模将达194.6万亿美元,其中区块链和AI驱动的解决方案将占据重要份额。

在全球遭遇贸易霸权影响的大背景下,如何为人类经济增长找到新的引擎和动力,通证经济有望成为其中的一环解决方案。

这也和外滩大会“重塑创新增长”的内涵相一致,科技变革的最终奥义始终应是为人类社会找到更高效率的解决方案而服务。

站在这个立场展望通证经济的长期愿景,它的未来绝不仅仅取决于产业能跑多快,更在于产业能否平稳地持续跑下去。价值探索和风险防控必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它们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双重任务。

以史为鉴,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深刻教训。当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在寻求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管框架和动态风险应对机制时,国际资本对于这些国家从金融资产到实体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炒作和打击,最终引发了地区性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我们需要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建立清晰安全的规则框架;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绝不放松对金融稳定和投资者保护的要求。监管与行业应当共同寻求一条既包容创新、又守住底线的实践路径。正如《道德经》所言:“孰能安以久动之而徐生?”动静交替、顺应自然、慢即是快,方能保证行业持续不断的生命力与发展。

当数十年后人们回望,2025年或许真会被铭记为“黄金上链”的元年,通证经济的大门正缓缓打开。但它的真正成功,应不在于门是否被推开的一刹那,而在于门后是不是一条既通达又安全的康庄大路。

这是一个值得热情拥抱的时代,也是一个必须冷静看待的时代。唯有在价值与风险之间找到平衡,通证经济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技术之根才能造福万物,破晓之义才能持久稳健。

RWA4.19%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