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攻擊是指在區塊鏈網路中,當單一實體或合作組織掌握超過一半的網路算力(雜湊率)時,可能發動的一種攻擊行為。此類攻擊會利用去中心化共識機制中的弱點,讓攻擊者獲得對網路的不當掌控權。在比特幣等採用工作量證明(PoW)的區塊鏈上,持有超過 50% 算力的實體能主導區塊驗證程序,藉此干擾網路運作,例如阻止特定交易確認、逆轉已完成的交易(雙花(雙重支付)),甚至重組整條區塊鏈。這類攻擊不僅威脅網路的完整性與安全性,也會嚴重損害用戶對該加密貨幣的信任,進而影響市值及採用率。
51% 攻擊的概念源自比特幣網路的設計原理,最早由比特幣創辦人中本聰在白皮書中隱含提出。這種攻擊主要針對採用工作量證明共識機制的加密貨幣網路。
隨著加密貨幣產業成長,許多小型區塊鏈網路已成為 51% 攻擊的受害者。例如 2018 年,比特幣黃金(Bitcoin Gold)、Verge、ZenCash 等加密貨幣皆遭受此類攻擊,造成數百萬美元的損失。這些事件促使業界針對區塊鏈安全機制進行深度檢討。
大型區塊鏈網路如比特幣和以太坊,因為擁有龐大的分散式算力,理論上發動 51% 攻擊的成本極高,因此成功的可能性較低。不過,規模較小的加密貨幣網路,尤其是那些共用大型網路挖礦算法的網路,風險顯著升高,因攻擊者可暫時從大型礦池租用算力來攻擊小型網路。
當攻擊者掌控超過 50% 網路算力後,可以執行以下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51% 攻擊無法更改區塊鏈的核心規則,例如創造無效交易、盜取他人資產或更改區塊獎勵。這些行為仍受限於網路的密碼學機制及共識規則。
51% 攻擊對區塊鏈網路會帶來多方面的風險及挑戰:
因應 51% 攻擊風險,業界已研發多種應對方案,包括採用權益證明(PoS)等替代共識機制、延遲區塊獎勵發放、增加交易確認次數、混合共識機制,以及定期更換挖礦算法以避免算力集中。這些措施雖無法完全消除風險,但已明顯提升攻擊的成本和難度。
51% 攻擊依然是區塊鏈領域極具挑戰性的安全議題,這提醒我們在去中心化架構中,維持適度的算力分散對確保網路安全極為重要。隨著技術持續進化,各加密貨幣專案也不斷追求創新方案。這樣才能增強網路安全性及抵抗此類攻擊的能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