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訂單流拍賣與初期緩解措施

本單元將深入探討早期 MEV 緩解工具的發展歷程,重點說明 MEV-Boost、私有中繼器(private relays)和訂單流拍賣(OFAs)等核心概念,剖析各項設計的取捨權衡,同時解析這些設計如何推動最終演進出 SUAVE 的創新架構解決方案。

從單一提議者到模組化建構者

過去,區塊提議者(包含 PoW 礦工及 PoS 驗證者)擁有所有交易的打包與排序權,因此能直接獲取 MEV,或選擇將這些權利外包給第三方。以太坊合併(The Merge)改採權益證明(PoS)後,帶來了新的契機:將區塊提議與區塊建構分離。

Flashbots 透過 MEV-Boost 實踐這項理念。這套中介服務讓驗證者可將區塊建構交給開放的建構者(builder)市場——驗證者無需自行建構區塊,而是從多個競爭建構者接收預先建構的區塊,進而選擇出價最高者。這套機制刺激建構者組合最具價值的交易以競逐訂單流,驗證者也能共享收益。

這種分離打造出更模組化的共識架構:

  • 削弱驗證者對排序的集中
  • 讓搜尋者(searcher)、建構者及中繼者(relay)等新角色能參與區塊產製
  • 提升 MEV 提取程序的透明度
  • 促進產業倫理行為的標準化

搜尋者、建構者與中繼者的角色

在 MEV-Boost 下,MEV 供應鏈架構更趨成熟:

  1. 搜尋者:掃描記憶池,捕捉 MEV 機會,並組成交易組(bundle)
  2. 建構者:將這些交易組與一般交易整合,藉由填充創造最大區塊收益
  3. 中繼者:作為中介負責信任驗證,確保建構者依約分潤給驗證者

中繼者負責信任驗證,同時也帶來中心化風險,目前僅有少數中繼者處理多數驗證者請求。雖然這種供應鏈帶來更專業的分工,卻也產生新瓶頸:

  • 建構者對交易組的篩選權限過大
  • 中繼者可能進行審查,且存在單點失效風險
  • 驗證者仍有可能與特定建構者協作以獲取穩定報酬

這些矛盾說明,MEV-Boost 雖可舒緩部分問題,但其本質仍是在重新分配 MEV 利益,而非徹底轉型。

MEV-Boost 與私有訂單流的限制

即使 MEV-Boost 透過競爭性區塊建構降低了驗證者的集中,但同時亦帶來新的問題:

  • 建構者市場集中:頂尖建構者主導高利潤區塊,偏離去中心化精神
  • 依賴公開記憶池:用戶交易仍在打包前暴露於風險

因此,部分團隊探索私有交易提交方式(如 Eden Network/Taichi),令交易繞過公開記憶池,直接送達建構者或驗證者。但這些方案明顯帶來取捨:

✅ 可降低搶先交易及三明治攻擊風險

❌ 需依賴中心化營運商並支付保護費

❌ 破壞組合性(私有交易無法與公開記憶池交易順利互動)

還有更激進的方案(如 Shutter Network/Gnosis Chain 的加密記憶池)採延遲模式,交易需等到區塊打包後方可解密,這種做法則:

  • 增加協調難度與延遲
  • 影響需要即時狀態預測的應用(如套利機器人)

訂單流拍賣(OFAs)的崛起

更具前景的解決模式為訂單流拍賣(Order Flow Auctions, OFAs)。其核心運作邏輯如下:

  • 用戶或錢包透過拍賣機制出讓交易打包權
  • 建構者或解決方(solver)競標執行權利
  • 用戶能獲得部分原本會被提取的 MEV 利益

這種模式將話語權從MEV 提取轉向 MEV 利益共享,肯定了用戶交易自身的價值。代表案例包含:

  • CowSwap:鏈下撮合以平衡成交需求
  • MEV-Share(Flashbots 原型):用戶主動聲明交易意圖並獲得報價回饋

OFAs 的優勢包括:

  • 依託於可信執行環境及密封競標,能防止搶先交易
  • 建立可程式化的交易打包市場
  • 強化解決方間的競爭,使用戶與基礎設施激勵一致

然而,OFAs 仍存在挑戰:

  • 需要錢包端整合與跨鏈標準化
  • 需加密技術設計以維護安全
  • 用戶需理解訂單流出售的價值,因此教育門檻較高

為什麼現有方案仍無法全面解決?

即便現行工具已取得進展,仍無法完全抵抗 MEV:

  • MEV-Boost:僅解決部分架構問題
  • 私有交易:保護範圍有限,且失去組合性
  • OFAs:生態零碎、缺乏互通性

目前這些方案的共同缺口是:

統一、去中心化且可程式化的基礎設施——能成為跨鏈 MEV 感知應用的執行層,並同時滿足:

  • 加密傳播交易
  • 公平競標拍賣
  • 可程式化執行邏輯
  • 兼顧組合性與低延遲
  • 用戶仍保有自主權

因此,SUAVE 應運而生。它並非僅針對 MEV 提取機制的小幅修補,而是著眼於徹底重構 MEV 產生的底層基礎設施。

免責聲明
* 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課程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
* 本課程由入駐Gate Learn的作者創作,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絕不代表Gate Learn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