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蚂蚁集团联手Circle,旗下区块链平台拟集成USDC稳定币
据知情人士透露,由马云支持的蚂蚁集团 (Ant Group) 正与美国加密金融公司Circle Internet Group Inc.合作,计划将后者的稳定币USDC引入蚂蚁旗下的区块链平台。
合作细节:合规先行,时间待定
据彭博社报道,知情人士表示,蚂蚁集团的国际业务部门 Ant International(蚂蚁国际) 计划在其区块链平台上整合Circle的 USDC稳定币,但前提是该资产需完全满足美国监管合规要求。具体的整合时间表尚未最终确定。由于事属机密,知情人士要求匿名。
监管利好与Circle机遇
稳定币正获得更广泛的认可。今年6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立法,为与美元挂钩的加密货币建立了监管框架。于6月完成上市的Circle 成为这一乐观情绪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它也是少数几家发行自有稳定币的上市公司。Circle在4月曾宣布,将推出一个支付网络,帮助金融机构使用其稳定币进行跨境交易结算。
受此合作消息提振,Circle股价在周四盘前交易中一度上涨5.4%。
蚂蚁区块链战略:拥抱合规加密资产
此次合作也是蚂蚁国际宏伟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将其区块链平台(该技术现已支撑其资金管理业务和跨境支付服务)向更多受监管的加密货币开放,包括央行数字货币(CBDC) 和 存款代币化 (Tokenized Deposits) 产品。
Circle和蚂蚁集团均拒绝对此合作发表评论。
蚂蚁区块链实力与全球牌照布局
据此前熟悉情况的人士称,蚂蚁集团去年处理了超过1万亿美元的全球交易,其中三分之一由其区块链网络处理。今年6月亦有消息称,蚂蚁国际本身正在积极寻求在新加坡和香港申请稳定币牌照,同时也在卢森堡申请相关许可。
稳定币:加密市场基石与监管重点
稳定币是一种旨在保持价值稳定的数字资产,通常锚定法币(如美元)。它们是加密货币市场运作的关键基础设施,截至今年6月,流通中的稳定币总市值约为2500亿美元。全球监管机构正致力于为该领域制定规则,主要担忧在于稳定币崩盘和洗钱风险。
蚂蚁国际:后监管时代的增长引擎与IPO潜力
自2020年其创纪录的首次公开募股(IPO) 被叫停后,蚂蚁集团在其利润丰厚的线上借贷业务受到中国监管限制后,一直在开发新的增长举措。此后,蚂蚁国际成立了独立董事会,为其分拆和潜在的IPO奠定了基础。据5月知情人士透露,该部门2024年创造了近30亿美元的营收,并已连续两年实现调整后盈利。
根据彭博行业研究的估计,如果蚂蚁国际选择在香港上市,其IPO估值可能在80亿至240亿美元之间。得益于其处理关联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电商平台以及外部客户的海量交易,蚂蚁国际的资金管理业务日益显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传统巨头入场,稳定币生态扩张
蚂蚁的区块链平台目前支持来自全球银行和机构的多种代币化资产 (Tokenized Assets)。它已与全球超过10家银行签署了合作协议,包括汇丰控股 (HSBC Holdings Plc)、法国巴黎银行 (BNP Paribas SA)、摩根大通 (JPMorgan Chase & Co.) 和渣打集团 (Standard Chartered Plc)。
随着加密货币应用的普及,许多公司,包括金融和科技巨头,已逐步进入这一领域。2019年,Facebook和Instagram的母公司Meta Platforms Inc. 曾高调尝试推出稳定币,但在遭遇强烈反对后项目终止。2023年,PayPal Holdings Inc. 推出稳定币,标志着大型金融公司在该领域的首次重要尝试。
据悉,沃尔玛 (Walmart Inc.) 和亚马逊 (Amazon. com Inc.) 等公司也在讨论发行自己的稳定币。
此外,还有一些代币可以起到类似稳定币的作用,作为交易中的抵押品 (Collateral),例如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 (Tokenized Money Market Funds)。包括贝莱德 (BlackRock Inc.) 和富兰克林邓普顿 (Franklin Templeton) 在内的资产管理公司近年来都推出了此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