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 APP
qrCode
更多下载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Hashcash 发明人 Adam Back 谈密码庞克、比特币、垃圾邮件与匿名系统设计

robot
摘要生成中

在密码学与去中心化技术的发展史中,很少有人能像 Adam Back 一样,亲身完整见证参与匿名加密邮件系统开发、密码庞克运动与比特币诞生的完整脉动。在 Bitcoin Amsterdam 的访谈中,身为 Hashcash 发明人的 Back 回顾了过去二十余年间匿名通讯技术的演进、点对点系统面临的压力与风险,以及比特币 BTC 如何自设计之初就内建反垃圾邮件的精神与机制。Back 指出密码庞克运动的核心理念在于打造能在敌对环境中仍能持续运作的系统。无论是匿名电子邮件、P2P 档案分享或是后来的比特币,这些技术一旦赋予人们更多自主、匿名与抗审查能力,就必然会引来政府、执法机构与大型利益集团的反对。正因与体制对抗,比特币才得以诞生。

Mixmaster 匿名系统的早期探险:运行出口节点

匿名转发是一种保护电子邮件隐私的方式,这样收件人就无法知道是谁寄的,而且透过多个节点邮​​件会被转发,这些节点由志愿者运作,比特币是一个点对点系统,而点对点系统只有在志愿者运作的情况下才会存在。志愿者营运系统具有风险性,所以 Adam Back 营运了Mixmaster 匿名转寄系统,其中涉及高度争议的「出口节点」工作。这些节点允许用户经由多重跳点匿名寄送电子邮件,也因此常受到执法单位的关注。

Back 回忆过去把节点设在瑞士,租用一位运行小型 ISP 的密码庞克的 Shell 帐户。然而几年后,瑞士联邦警察上门询问该 ISP 所寄出的某些讯息的来源,没有日志,他们查不到也只能就此作罢。这些早期经验也让 Back 深刻理解去中心化系统依赖志愿者,而志愿者本身需承担巨大现实风险。

从 Usenet 垃圾邮件中诞生的 Hashcash

Hashcash 的诞生与垃圾邮件直接相关,90 年代末,Usenet 讨论区庞大的开放结构让匿名张贴与垃圾讯息泛滥成灾。Back 的 remailer 因此成为垃圾邮件跳板,使他深刻体会发明反垃圾邮件的必要性。Hashcash 的做法是要求寄件者计算一个耗时的杂凑,以增加寄送垃圾邮件的成本。这正是后来被比特币采用的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概念的前身。

Tor 与早期 P2P 点对点的挑战

谈到 Tor,Back 表示这个系统的普及令人敬佩,但 Tor 仍然高度依赖利他精神。运行出口节点会暴露极大的法律风险,但 Tor 没有经济诱因,完全靠志愿者撑住。过去,美国甚至倡议公共图书馆营运 Tor 出口节点以降低政府施压的可能性,却最终因舆论而失败。相比之下,比特币的节点、矿工与各类基础架构虽仍有风险,但至少有经济诱因,不再完全仰赖利他精神。

比特币:最能抵抗垃讯息的协议

Back 强调比特币是最能抵抗垃圾讯息的协议,原因来自其核心机制:区块大小限制(Blocksize),电子邮件伺服器可以被任意填满垃圾邮件,但比特币区块空间有限,代表垃圾讯息必须和真实交易竞价。过去两年,但比特币链上的图片讯息平均大小约 10 KB 是一般交易的 40~50 倍。当需求高时,费用暴涨,垃圾讯息自然会因成本过高而退出。Back 表示不需要封锁垃圾邮件;只需要让技术变得让人付不起,使用需求就会消失。

为何删除 OP_IF 或收缩脚本语言无法阻止铭文/垃圾讯息?

部分社群上人士主张从语言层面封锁垃圾讯息,例如删除脚本语言中的 OP_IF 结构。然而 Back 直言这是误解,简单来说,IF 语句是程式语言基本元素,Miniscript、时间锁、继承、自动化钱包等功能都依赖它,垃圾讯息可重新找到其他绕过方式,即使删除整个脚本系统,仍可塞任意资料进公钥栏位内,能删除所有功能,但还是挡不住垃圾讯息,只会毁掉比特币。

到目前为止,所有针对垃圾讯息的提案都无法通过这些基本门槛。Back 在访谈最后总结道:解决垃圾讯息的方法不是封锁,而是让它无法在经济市场存活,比特币已内建这个机制,而且比所有其他协议都更有效。他指出反垃圾讯息辩论中,常发出声浪的是开发者和使用者,而真正造成问题的垃圾讯息发送者、炒作 NFT 与投机者却不出声,Back 最后提醒大家,可以讨厌垃圾讯息,但不要用破坏比特币机制来阻档。

这篇文章 Hashcash 发明人 Adam Back 谈密码庞克、比特币、垃圾邮件与匿名系统设计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

BTC-1.88%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