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 5 兆美元造浪!CUDA 護城河鎖死全球 AI 公司無人能逃

10 月 30 日,英偉達市值突破 5 兆美元,成為全世界唯一達成此里程碑的公司。然而震撼之餘,一個巨大的困惑隨之而來:既然 AI 晶片這產業這麼賺錢,為什麼只看英偉達在賺錢?答案在於英偉達用近 20 年時間建構的護城河——CUDA,這套統一運算設備架構鎖住了全球超過 450 萬名開發者。

英偉達對手全是頂尖高手,為何仍無人能敵

英偉達到底有沒有對手?有。非常多。而且,個個都是頂尖高手。放眼望去,我們至少可以數出三位重量級的「競爭對手」。比如,AMD。它和英偉達在半導體領域,是幾十年的老對手。論技術、論經驗,都絕對是最有資格和英偉達掰腕子的玩家。比如,英特爾。它是曾經的「晶片霸主」。製造能力強,客戶基數大。比如,Google。它幾乎有無限的資源,和世界頂尖的 AI 團隊。而且,還在研發自己的專用 AI 晶片。

你看,這三家巨頭,哪個的名頭不是響徹全球?但是,這也讓問題變得更尖銳了:牌桌上明明都是高手,但籌碼,卻似乎都在一個玩家手中。到底是為什麼?

先說答案,因為英偉達用一套系統,以極高的「遷移成本」,牢牢鎖住了它的客戶。你可能會說,那是因為英偉達的晶片,最快最好。但實際上,這個回答不夠嚴謹。想像這樣一個場景:AMD 的 CEO 蘇姿豐走進了 OpenAI 的辦公室,給 CEO 薩姆·奧特曼提出了一個非常誘人的提議。AMD 有全新的 GPU 晶片,比英偉達的 B200,效能高出 30%,價格還便宜一半。

如果你現在是薩姆·奧特曼,這份「訂單」,你簽還是不簽?要我猜,大概率,薩姆·奧特曼不一定會簽。至少他會非常非常猶豫。為什麼呢?一個更便宜、更有效率的選擇擺在眼前,都不能讓他心動呢?因為價格只是整個環節一小部分。在商業技術投資裡,要從 TCO 框架(總體擁有成本)來考慮。不光包括最直接的標價,還有各種間接和隱藏成本。

遷移成本高達數十億美元的隱形牢籠

假如,OpenAI 真的從英偉達換到了 AMD,會發生什麼事?直接說結論,最主要的人力成本、程式碼遷移成本、營運成本,和機會成本,都會大幅增加。而任何一項變化,都可能直接決定生死。

你想想,換了平台,那千名頂尖工程師怎麼辦?他們過去十多年的經驗,難道要一夜清零,從頭再學嗎?這得是多大一筆培訓帳?還有那數百萬行程式碼,怎麼辦?那可不是簡單的「複製貼上」啊。這就像你要把南方的荔枝種到北方。不是說你挖走就行,還要做大量的研究、測試,花大量的時間。AI 就是這樣,最後能不能成,還說不準。

另外,換平台期間,意味著要同時運作維護兩套完全不同的平台。這裡面的成本,很可能翻倍上漲。最要命的,也是最大的風險,是機會成本太高。AI 這個賽道,分秒必爭。如果為了換個平台,而導致研發落後,或是模型發布晚了幾個月。那麼,很可能就從產業領導者變成追隨者。

OpenAI 換平台的隱藏成本清單

人力成本:千名工程師重新培訓,經驗清零,時間成本數年

程式碼遷移:數百萬行 CUDA 程式碼需重寫,測試驗證耗時耗力

雙平台維護:遷移期間同時運營兩套系統,成本翻倍

機會成本:研發進度落後競爭對手,可能從領導者變追隨者

風險成本:遷移失敗可能導致模型性能下降,商業影響難以估量

所以,在把各種直接成本、間接成本相加後,就達成了「鎖定供應商」的結果。說穿了,就是我從軟體到硬件,全部跟你牢牢綁定。長遠看,反而是 AI 公司的最優解,因為它在未來的合約時間內,不用為硬體擔憂。現在,再回頭看 AMD 那份「性能高 30%,便宜一半」的訂單,還覺得香嗎?答案是否定的。硬體上省下的數百萬美元,比起可能高達數十億美元的遷移成本和潛在戰略風險,微不足道。

CUDA 生態系統 AI 時代的 Windows

英偉達CUDA生態系統

(來源:X)

到這,你應該發現了,英偉達真正鎖住客戶的,並不是它的硬體。而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牢籠」。那就是被稱為「英偉達護城河」的 CUDA。CUDA 全名為 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統一運算設備架構)。說白了它是一套讓程式設計師更好用英偉達 GPU 的程式設計工具。

如果說,英偉達的 GPU 是 AI 時代的「電腦主機」。那麼,CUDA 就是 AI 時代的「Windows 系統」。想想看,幾十年來,為什麼技術上可能更優秀,還免費的 Linux,始終不能在個人桌面市場撼動 Windows 的統治地位呢?答案,不是系統本身,而是生態。

因為 Windows 上那個龐大的應用生態太強大了。從微軟的 office,到 Adobe,再到各種產業專用的軟體,都跟整個生態密不可分。試想一下,一家需要用到很多專業軟體的企業,在買 Windows 許可證,和重新訓練員工的成本之間,會做怎樣的選擇呢?答案,不言而喻。

CUDA,就是這樣,它有著無比龐大的應用生態。對許多企業和個人來說,這是必選項。有過統計,到目前,全球有超過 450 萬名開發者在用 CUDA 開發。而在 2020 年的時候,這個數字還是 180 萬。CUDA 工具包每月的下載量,高達數十萬次。

20 年豪賭從無人看好到無可取代

2006 年,CUDA 問世後,無人在意,矽谷和華爾街都不看好。到了 2008 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英偉達股價曾經暴跌 80% 以上,市值 40 億左右。就連英偉達內部,都對 CUDA 的未來有分歧。同時,研發 CUDA 付出的代價也很大。英偉達第一款支援 CUDA 的 GPU,是 G80。為了開發這款晶片,英偉達花了整整 4 年時間,成本高達 4.75 億美元,佔了那 4 年總研發預算的三分之一。

那時候,真的是生死存亡之際。怎麼辦?黃仁勳想了個辦法:砸錢。重點往學校和科研機構砸錢。他透過捐錢、捐設備的方式,讓 CUDA 進入大學,先培養教育和研究領域的使用者。另外,在全球也設立各種 CUDA 研發中心、教學中心、開設教學課程等。那時候,每年砸在 CUDA 上的研發成本有 5 億美元之多。

儘管費盡人力、物力、財力,CUDA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被看好。2013 年初,許多投資分析師都認為,只有放棄 CUDA,回歸 PC 遊戲核心業務,英偉達股價才能漲。甚至,有人質疑,黃仁勳這 CEO 還能不能乾了。現在來看,英偉達的 CUDA,就是在賭。何況,他還賭對了。

為什麼 CUDA 能從無人看好,變成香餑餑?因為學過 CUDA 的畢業生畢業進了科技企業,CUDA 的社區資源和程式碼庫越來越豐富。到 2015 年,全球已經有 800 家大學開設 CUDA 課程。隨著時間推移,CUDA 的使用場景,從大學普及到了醫療、商用等更多場景。至於跟人工智慧領域「牽手」,可以說,純屬「巧合」。

2012 年,史丹佛大學發起的一場全球性 AI 影像辨識競賽上,多倫多大學的一個三人小組,交出了一個叫 AlexNet 的 AI 神經網絡,贏得冠軍。而且,準確率比第二名高出 41%。怎麼做到的?團隊說,用的是 2 塊 NVIDIA GTX 580 GPU,而他們也是整場比賽裡,唯一用 CUDA 訓練神經網路的隊伍。

那時候,Google 也注意到這個團隊。他們發現,AlexNet 之前只用兩塊 GPU 顯示卡,得到的效果跟 Google 用 16000 個 CPU 訓練出來的幾乎相同。很快,整個產業都意識到,GPU 是支撐 AI 的最佳硬體。而英偉達,很可能將成為 AI 發展的關鍵。

對手的掙扎:AMD 開源、英特爾細分、Google 自研

一旦了解 CUDA,再看英偉達的那些競爭者,就會發現,他們的每一步都被英偉達死死限制。例如 AMD,它選擇開源。它研發了一個名為 ROCm 的開源平台,目標就是取代 CUDA。但是,它就像是「AI 時代的 Linux」,免費,開源,有技術潛力,更便宜。但對用戶來說,遷移成本太高。

例如英特爾,它選擇細分賽道。英特爾很聰明,直接承認英偉達在 AI 高端市場遙遙領先。所以,英特爾把它的 Gaudi 系列晶片,定位在企業級推理和中小型模型訓練這些細分市場。但這也意味著,英特爾放棄了 AI 晶片市場裡最賺錢的部分。

例如 Google,它選擇正面硬剛。Investopedia 有過報道,英偉達在賣 GPU 中的毛利率大約為 80%,業內叫它「英偉達稅」。為了不交高溢價,Google 從 2015 年開始自研,內部使用名為 TPU 的算力生態。相較之下,TPU 跟 Google 內部平台深度綁定,影響不了英偉達的地位。

所以你看,那些巨頭對手們,都不是簡單的比拼性能,而是拼戰略。都在想辦法繞過 CUDA,繞過英偉達。但至少目前看來,無人能撼動。所有挑戰者都在繞著山走,這本身,就是對這座難以攀登的高山,表達最崇高的敬意。

給創業者的啟示:護城河無可取代

英偉達從無人看好,走到今天的萬眾矚目。這一路,真的讓人無比震撼。網路上有人表示擔心:英偉達漲這麼高,太誇張了,會不會是泡沫?它會不會是第二個思科。2000 年網路泡沫時期,當時的思科是網路硬體供應商,最高時,估值超過其遠期本益比的 150 倍。但在泡沫破滅後,一落千丈。

實際上,他們有根本差異。思科面對的是「一次性」的建設市場。當早期互聯網完成「鋪設管道」,思科的成長自然停止。而英偉達面對的,是一個不斷成長的市場。至少在現在看來,AI 還在成長,那麼這場「軍備競賽」還看不到終點。更重要的是,英偉達的客戶,是微軟、Google、Meta 等全世界最不差錢的巨人。對他們來說,購買英偉達的晶片,不是選擇,而是在 AI 時代活下去的必需品。

當然,未來會發生什麼,我們誰也無法預料。或許某一天,突然有種新的演算法出現,可能讓 GPU 也變得不重要,改變整個遊戲規則也說不準。但至少在當下,我們可以從英偉達身上,學到非常重要一課。你的護城河,是什麼?不是在糾結,「我的產品是不是比對手更好、更快、更便宜?」而是要問:「我的產品,有沒有一個讓客戶離不開的生態系統?」

其實,英偉達的 5 兆美元市值,就是對這個問題最響亮的回答。它證明了那個在商業世界,最簡單,也最重要的核心邏輯。最深的護城河,不是用價格和性能堆出來,而是要讓你變得無可取代。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