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商標」糾紛引發混亂!全球商品被迫下架,法院最終判決出爐

一名西班牙人於 2025 年註冊比特幣標誌性橘底白「₿」商標,並向 Amazon 與 Etsy 等電商平台提出侵權申訴,導致全球範圍內的比特幣主題商品被迫下架。然而,西班牙畢爾包商業法院於 2024 年判決、2025 年 5 月上訴法院維持原判,明確認定比特幣 Logo 屬「公共產業符號」。

「商標蟑螂」一紙申請,全球商品數小時下架

西班牙商標案導致全球商品下架

(來源:WIPO)

比特幣的標誌性橘底白「₿」Logo,近日竟成為商標糾紛焦點。一名西班牙個人於今年註冊該圖樣商標,並向多個電商平台提出侵權申訴。根據 WIPO 全球品牌資料庫記錄顯示,該註冊已被 Amazon 與 Etsy 等平台引用為依據,觸發自動下架程序。

多位賣家在 Reddit 與電商論壇上表示,他們販售的比特幣主題商品:包含 T-shirt、配件與收藏品,在收到侵權通知後數小時內即遭全面下架。一位美國賣家描述:「我在 Amazon 上銷售比特幣主題 T 恤已經三年,從未遇到問題。但上週突然收到通知,所有商品在數小時內被移除,店鋪評分也受到影響。」

Amazon 與 Etsy 之所以動作迅速,源於其「品牌登錄制度」允許持有政府核准商標的權利人,一鍵發出全球侵權申訴。只要註冊國屬於受承認範圍(包含西班牙與歐盟),平台便會直接移除相關商品,而賣家若要申訴,必須提交反通知與具體法律文件,過程冗長繁瑣。這種「先下架、後審查」的機制雖然保護了合法商標持有人,但也為惡意申請者提供了濫用空間。

這場突如其來的下架潮讓不少商家措手不及。部分使用者指出,即使在西班牙以外的市場,如美國與日本站點,也同樣受到波及。由於系統並未區分地區管轄,單一國家的商標申請即可觸發全球範圍的自動封禁,使得「地方註冊、全球封殺」的現象再度引發制度性爭議。一位日本賣家表示:「我的商品主要銷往亞洲市場,與西班牙毫無關聯,但仍然被下架。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完全不合理。」

西班牙法院早有判例,比特幣符號屬公有資產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該名西班牙申請者可能早在法理上就站不住腳。根據西班牙畢爾包商業法院第 2 號庭於 2024 年的判決,比特幣標誌及文字皆屬「公共產業符號」,任何個人或企業皆不得據為己有。該判決後於 2025 年 5 月由畢斯開省上訴法院(Audiencia Provincial de Vizcaya)正式維持原判,明確指出比特幣 Logo 為社群共同資產,申請獨占權屬「惡意行為」。

法院認為,比特幣自誕生以來即屬開源協議與公有貢獻成果,並非由特定法人創作或維權。任何企圖壟斷該符號的行為,均違反西班牙商標法第 5 條關於「非專屬性公共符號」的規定。換言之,即使有人能在商標局登記成功,其專用權仍可被法院撤銷。

這個判決具有里程碑意義。它確立了加密貨幣符號作為「公共文化資產」的法律地位,類似於美元符號「$」或歐元符號「€」,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不受商標壟斷限制。法院在判決書中特別強調,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性意味著它不屬於任何單一實體,其視覺標識自然也應保持開放性。

然而,由於西班牙專利與商標局(OEPM)的行政程序耗時數月,註冊資料仍暫時保留在系統中,使平台在技術層面仍視其為有效商標。法律無效與登記生效之間的時間差,成為此次事件的灰色地帶,也導致比特幣相關商品在法院認定「公有」的同時,卻在平台上被大規模封禁。

西班牙法院判決的核心要點

公共符號認定:比特幣 Logo 屬於全球社群共同創造的公有資產

惡意申請定性:企圖獨占該符號的商標註冊屬於惡意行為

法律效力優先:即使商標局登記成功,法院仍可撤銷其專用權

開源精神保護:判決維護了比特幣去中心化和開源的核心價值

制度漏洞釀災難,平台過度依賴形式審查

事件爆發後,比特幣社群強烈抨擊 Amazon 與 Etsy 的自動封鎖機制過度依賴形式審查,忽視實質法律效力。一位加密開發者在社群媒體上指出:「法院早已判決該 Logo 屬公有資產,但平台卻讓單一國家申請人劫持整個生態,這違背了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精神。」

這種制度性漏洞的根源在於電商平台的品牌保護機制設計。為了快速回應商標侵權投訴,平台採用高度自動化的審查系統,只要申請人能提供政府核准的商標註冊證明,系統就會立即執行下架。這種「先下架、後審查」的做法雖然保護了合法權益,但也為商標蟑螂提供了可乘之機。

根據西班牙商標局的說明,註冊資格與可執行效力並不等同。若證明該申請屬惡意或具混淆性,任何第三方都可提出撤銷或無效訴訟。相關挑戰程序預計需時 6 至 18 個月,目前已有多名律師與加密組織著手準備行動。然而,對於已經遭受損失的賣家而言,這個時間成本極為高昂。

一位律師專家指出:「商標註冊與商標有效性是兩回事。註冊只是行政程序的完成,但如果違反法律原則,法院可以宣告其無效。問題在於,平台的自動化系統無法區分這種差異,導致合法使用者成為受害者。」

對平台而言,如何在全球品牌保護與開源社群權益之間取得平衡,已成一大難題。業界觀察指出,未來若無跨國協調機制,任何個人僅憑一紙地方商標註冊,即可能發動全球侵權封鎖,對公共符號與文化資產造成難以逆轉的影響。這種「一國註冊、全球封殺」的模式,在全球化電商時代顯得尤為荒謬。

社群反擊與平台沉默,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比特幣社群已經開始組織反擊行動。多個加密貨幣法律援助組織宣布將提供免費法律支持,協助受影響的賣家提出反通知。一個名為「比特幣 Logo 防衛聯盟」的臨時組織已經成立,旨在協調全球範圍內的法律挑戰和平台溝通。

社群成員也在探討更根本的解決方案。有人建議將比特幣 Logo 正式註冊為「防禦性商標」,由非營利組織持有但承諾永不執行,從而阻止任何商業實體的壟斷企圖。這種做法在開源軟體領域已有先例,例如 Linux 基金會持有 Linux 商標但允許任何人自由使用。

截至目前,Amazon 與 Etsy 均未正式回應是否調整政策。業界人士推測,平台可能正在評估法律風險和技術可行性。一位電商分析師表示:「平台不太可能完全放棄自動化審查,但可能會引入更多人工復核環節,特別是針對明顯屬於公共領域的符號。」

這起事件也引發了對商標制度本身的反思。在數位化和全球化時代,傳統的屬地主義商標制度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當一個符號具有全球性文化意義時,是否應該有更高層次的協調機制來防止地方性註冊造成全球性影響?這是監管機構和國際組織需要思考的問題。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