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廣場 · 中秋創作激勵 Day 8 賞金話題公布- #XRP ETF上线# !
創作點亮中秋,帶熱門話題發帖,瓜分 $5,000 中秋好禮!🎁
立即報名查看詳情 👉 https://www.gate.com/campaigns/1953
💝 新用戶首次發帖並完成互動任務,即可瓜分 $600 新人獎池!
🔥 Day 8 熱門話題:XRP ETF上線
REX-Osprey XRP ETF(XRPR)本週確認上線!XRPR 將成爲首檔追蹤第三大加密貨幣 XRP 表現的現貨 ETF,由 REX-Osprey 推出(同時也是 SSK 背後團隊)。據彭博高級 ETF 分析師消息,XRPR 將與狗狗幣 ETF(DOJE)一同於本週四登場,這檔 ETF 對 XRP 意味着什麼?是推動機構資金進場的轉折點,還是僅僅帶來短期炒作?
發帖建議:
1️⃣ 分享你對 #XRP# ETF 上線的第一反應與看法。
2️⃣ 分析 XRP #ETF# 對 XRP 價格及流動性的短期影響。
3️⃣ 結合比特幣、以太坊 ETF 過往案例,談談 XRP ETF 是否可能成爲資金流入新焦點。
快帶上 #XRP ETF上线# 和 #Gate广场创作点亮中秋# 發帖,內容越多越優質,越有機會贏取 $5,000 中秋好禮!
銀行正面臨加密貨幣的壓力,擔心被穩定幣取代?
一場圍繞金融未來的無聲戰爭正在上演。一方是擁有數百年歷史、根基深厚的傳統銀行業;另一方則是以穩定幣爲先鋒、來勢洶洶的加密貨幣世界。隨着監管框架的初步確立和技術的飛速發展,銀行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它們不僅擔心市場份額被侵蝕,更深層的恐懼在於——自己是否會被這種更高效、更靈活的數字貨幣形態所取代?
“生息時代”
2025年7月,美國通過了具有裏程碑意義的《GENIUS法案》,首次爲穩定幣提供了聯邦層級的監管框架。然而,這項旨在規範市場的法案,卻在銀行業眼中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法案明確禁止穩定幣的發行方直接向用戶支付利息,但並未限制第三方平台(如加密貨幣交易所)通過獎勵機制,向持有穩定幣的用戶間接提供收益。
這正是銀行遊說團體疾呼的“監管漏洞”。美國銀行家協會(ABA)、銀行政策研究所(BPI)等組織警告國會,這將造成一個極不公平的競爭環境。銀行雖然可以發行自己的穩定幣,但無法提供利息來吸引儲戶;而像Coinbase、PayPal這樣的平台,則可以分別爲其支持的USDC和PYUSD穩定幣提供年化獎勵,從而輕鬆吸引尋求更高回報的客戶。
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銀行界援引美國財政部的一份報告指出,如果允許穩定幣提供與銀行存款相媲美的收益,可能會引發高達6.6萬億美元的銀行存款外流。如此大規模的資金轉移將直接削弱銀行的放貸能力,導致信貸供應萎縮、利率上升,最終增加企業和家庭的融資成本,對整個經濟造成衝擊。
花旗“未來金融”研究所負責人Ronit Ghose更是將此情景與20世紀80年代的貨幣市場基金危機相提並論。當時,由於貨幣市場基金提供了遠高於銀行管制存款利率的回報,導致大量資金從銀行體系出逃,僅在1981至1982年間,銀行提款就比新存款多出320億美元。歷史的相似性,讓銀行對穩定幣的潛在顛覆力感到不寒而慄。
銀行的恐懼正在被市場變爲現實。穩定幣正從單純的“價值錨定”工具,步入一個全新的“生息時代”。新一代的收益型穩定幣,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它們的核心邏輯是將底層儲備資產(通常是高利率環境下的美國國債)所產生的收益,直接分配給持幣者。
這與Tether(USDT)和Circle(USDC)等傳統穩定幣的模式截然不同,後者的發行方將儲備資產的巨額投資利潤盡收囊中。而現在,這塊“蛋糕”正被重新分配。 Ethena(USDe):通過質押以太坊和對沖策略,USDe爲持有者提供了極具吸引力的收益率,其供應量已突破百億大關。Ondo Finance(USDY):作爲RWA(真實世界資產)賽道的明星項目,USDY本質上是由短期美國國債擔保的代幣化票據,讓鏈上用戶能直接享受到國債級別的收益。Maker DAO(USDS):作爲老牌DeFi協議,其推出的USDS允許用戶通過存入代幣,自動獲得與美債收益掛鉤的利息。
這些項目的成功表明,“持有即生息”的模式對用戶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它們不僅讓閒置資金能夠自動增值,也爲整個DeFi生態提供了優質的抵押品和金融工具,進一步衍生出借貸、槓杆等復雜玩法。
銀行的反擊
面對銀行的指責,加密行業的回應直截了當:這不是漏洞,而是創新和公平競爭。加密貨幣的支持者認爲,銀行試圖阻止交易所支付利息的行爲是“反競爭”的,旨在保護自身利益,卻犧牲了消費者的選擇權。
然而,傳統銀行並非坐以待斃的巨人。面對加密貨幣的洶湧浪潮,它們採取了“兩條腿走路”的策略:一邊通過遊說來抵御其認爲不公平的競爭,另一邊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擁抱這項新技術。
如果無法打敗,那就加入他們,“從監控到運營”的轉變已經發生。一份報告顯示,超過半數的美國前25大銀行正在積極探索或已經推出與加密貨幣相關的產品和服務。 投資與交易:摩根士丹利正考慮讓其龐大的經紀人網路向客戶推薦比特幣ETF;Charles Schwab計劃增加比特幣和以太坊交易;PNC銀行則與Coinbase合作,允許客戶直接通過其銀行帳戶進行加密貨幣交易。基礎設施建設:紐約梅隆銀行(BNY Mellon)和道富銀行(State Street)等巨頭,正在深入參與ETF的托管和資產代幣化服務。摩根大通不僅在測試其代幣化存款項目,還允許客戶通過其平台直接購買加密貨幣。戰略投資:Ripple的一份報告揭示,在2020至2024年間,全球銀行進行了345筆與區塊鏈相關的投資,顯示出對該領域基礎設施的長期看好。產品創新:匯豐銀行(HSBC)甚至推出了基於量子安全技術的代幣化黃金,爲零售客戶提供部分所有權,顯示其對未來數字資產安全的超前布局。美國合衆銀行(U.S.Bank)在監管環境明朗後,也宣布重啓其於2021年首次推出的加密貨幣托管服務,並增加了對比特幣ETF的支持,直接與Coinbase等加密原生公司展開競爭。
從對立到融合
銀行與穩定幣之間的關係,遠非簡單的“取代”二字可以概括。這是一場交織着恐懼、競爭、抵制與戰略性採納的復雜博弈。
穩定幣,特別是能夠提供誘人收益的品種,確實精準地打擊了銀行最核心的業務——吸收低成本存款。這種基於歷史的恐懼,迫使銀行不得不正視這場顛覆性的變革。
但與此同時,銀行也展現出了強大的適應能力。它們不再將區塊鏈和加密貨幣視爲洪水猛獸,而是開始將其視爲提升效率、開拓新業務的戰略工具。從投資初創公司到構建自己的代幣化平台,再到直接向客戶提供加密服務,傳統金融與數字金融之間的界限正在迅速模糊。
穩定幣的壓力,正成爲推動整個金融體系進化的強大催化劑。未來,我們看到的可能不是一方徹底取代另一方,而是一個更加多元、高效、開放的混合金融生態系統。在這個新系統中,傳統銀行將被迫創新,以適應一個由代碼、透明度和用戶主權定義的新時代,而這,或許才是這場“戰爭”最終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