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海外DeFi建設者重返美國市場,塑造更健康、合規且具競爭力的去中心化金融格局。
今天要探討一個令加密社群振奮的熱門議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近期改變了過去對去中心化金融(DeFi)嚴格監管的立場,於6月9日舉辦的「DeFi與美國精神」加密圓桌會議上,首度提出正在研究制定適用DeFi的創新豁免(innovation exemption)機制,這項舉措瞬間引發市場關注,多檔DeFi代幣同步走揚。
作為web3律師,我親眼目睹過太多項目因監管不確定性而夭折,如今這一信號,是否真能成為DeFi生態突破口?
SEC主席Paul Atkins於會中明確表示,「DeFi的基本原則高度契合美國經濟自由及私有財產權等核心價值」。他特別強調支持加密資產自我托管模式,肯定區塊鏈技術在促成無中介金融交易上的關鍵角色。Atkins透露所謂「創新豁免」政策,形同為DeFi開啟綠色通道,意味著符合條件的DeFi專案可在維持基本監管要求前提下,加速進軍市場並開啟商業嘗試。更重要的是,隨後在9月5日,SEC與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聯合發表聲明,呼籲監管協調,象徵兩大監管機構由「各自為政」邁向「協同合作」,加密金融迎來重大變革。
身為律師,我最重視的即是「合規邊界」,這些積極訊號核心上標誌美國加密監管邏輯根本改變,DeFi不再是監管「灰色地帶」。
首先,監管轉向對創業者大幅利多。「創新豁免」政策意味真正去中心化的平台可能無需登記為證券,省去繁複揭露與審計要求,降低進入門檻,有助吸引機構資金投入DeFi生態。對於中國專案方或開發者而言,也意味未來將有更多中美跨境合作契機,監管鬆綁無疑將加速DeFi結構性升級。
其次,強化投資人保護,增添市場信心。2025年4月至6月,SEC加密貨幣工作小組舉辦四場公開圓桌會,討論加密交易、託管、資產代幣化與DeFi,均向大眾開放。SEC專員Hester Peirce認為這些討論是「通往加密明朗化的春季衝刺」,也象徵SEC由過去對抗型轉向協力型監管。SEC強調「高品質監管」對DeFi用戶是投資保障,可降低rug風險。Atkins再次強調「私有財產自主權」,明確表態支持用戶以個人錢包直接參與區塊鏈金融,等於明示DeFi非證券,應有獨立生態位。以金融比喻為飛機,過去DeFi因缺乏航道易「迷航」,有些DeFi靠卓越導航成功起飛,有些則在空中盤旋、難以落地,SEC與CFTC協調監管形同為DeFi劃定航道、興建機場,飛機雖可降落在不同機場,但不會走錯航線。當然,豁免細節未定,挑戰仍在,建議項目方保持謹慎。
再者,明確程式碼發布者責任界線,釐清開發者法律負擔。Atkins以自動駕駛車開發者為例,認為「不應因他人使用程式碼而追究程式碼發布者責任」,明確責任主體轉移至使用者。尤其是提供自我託管工具或強化隱私軟體的開發者,不應僅因他人利用其程式碼從事非法活動而被追責,SEC委員暨加密任務小組負責人Hester Peirce也同意此立場,強調程式碼發布與金融行為應分開。但她同時提醒,中心化機構不得以「去中心化」名義規避監管,SEC認同「技術中立」原則十分明確。
最後,質押挖礦監管更明朗,化解參與者合規憂慮。SEC企業金融部門先前已明確指引:工作量證明(PoW)挖礦與權益證明(PoS)質押本身不構成證券交易,此舉大幅緩解區塊鏈專案、礦工及驗證者的合規焦慮,市場反映直接,許多質押專案同步上揚,機構資金對質押生態充滿信心。
上述連串變化絕非偶然。近年SEC共和黨委員持續推動友善加密政策,Hester Peirce等人倡議的「安全港」提案亦逐漸獲立法者支持。市場反應極為積極,認為美國不再靠「執法監管」壓抑DeFi創新,而是朝向更具溝通性與結構性的包容監管。
「創新豁免」一旦由構想付諸實行,美國DeFi生態預期可擺脫合規模糊地帶,項目方可在更清晰法律架構下推動技術落地、探索商業模式。不僅有利本土專案發展,也有望吸引海外DeFi建設者重返美國市場,塑造更健康、合規且具競爭力的去中心化金融格局。
SEC共和黨委員推動友善加密政策,代表監管機構正致力理解DeFi本質,並願意於法律層面調整。對整體產業來說,這不僅是監管態度轉變,更可能重新定義創新、責任與自由。自2020年DeFi野蠻成長、監管真空至今,SEC透過調整監管框架正式肯定DeFi的合法性,展現DeFi與傳統金融自洽融合的前景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