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盛夏,華興資本再度成為市場焦點,與 YZi Labs(前 Binance Labs)簽署合作備忘錄,計畫投入 1 億美元重壓 BNB Chain 公鏈代幣 BNB。
僅僅兩個月前,董事會才剛批准同樣規模的預算,積極進軍 Web3 與加密貨幣領域。這一連串密集動作,讓外界議論紛紛,認為華興正在進行深度轉型,甚至展開自我革命。
在中國投資銀行界,華興一直有其獨特的地位。
既沒有中金、中信的國有資本背景,也沒有高盛、摩根士丹利的百年積澱。華興幾乎完全隨著中國網路爆發的節奏而壯大。自 2005 年成立起,華興見證並操盤了滴滴與快的合併、美團與大眾點評的結盟、58 同城與趕集的整合……每一樁改變行業格局的大型併購案幾乎都能見到華興身影。沒有那十年互聯網的野蠻成長,華興未必能坐上「併購之王」寶座。
然而,當市場潮水退去,互聯網經濟從增量時代進入存量博弈,反壟斷政策大力推動,華興賴以生存的環境已發生根本性轉變。
這家曾經風光無限的精品投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
進軍 Web3,究竟是華興自我救贖,還是傳統投行在數位時代的命運共同體?
2021 年,華興資本繳出近乎完美的成績:全年營收 25.04 億元,淨利潤同比成長 56.5%,達 16.24 億元。當年,理想汽車香港 IPO、快手科技上市等重要專案都由華興完成。年報上,包凡興奮地寫道:「我們正站在新經濟下個十年的起點。」
然而,巔峰往往是轉捩點的先兆。
2022 年,華興資本控股營收與淨利潤雙雙下滑,全年營業收入 15.33 億元,同比下降 8.36%;全年淨虧損 5.64 億元,同比大減 134.71%。
背後原因,正是市場大環境的迅速冷卻。
根據《2022 年中國企業併購市場回顧與前瞻》,當年全國併購總額同比下滑 23.5%,TMT 領域更是重挫 41%。對於以 TMT 併購崛起的華興而言,這幾乎是抽離了其核心生命力。
但更深層的危機不在數字,而在商業模式。
華興崛起,正踩在中國網路從零到百的黃金浪潮。那是創業公司急速做大、巨頭搶佔賽道、資本愛講故事的野性年代。華興即扮演資本狂歡下的「超級撮合者」。包凡個人魅力、人脈與對產業趨勢的敏銳直覺,共同築起華興的護城河。
只要市場在增量週期,只要併購是資本市場首選劇本,華興就如魚得水,幾乎每一次改寫格局的大交易都能看到他們穿梭其中。
可是,一旦環境逆轉,故事便翻轉。市場進入存量競爭,「強強聯合」漸成監管紅線,原有的模式失去舞台。
華興真實困境是:並非單純業務衰退,而是過往成功的商業模式被時代拋棄。
中心化人脈網絡、封閉資訊渠道、人際關係驅動的價值創造,在訴求透明、開放、去中介化的新世界裡,格格不入。
尤其是以包凡為核心的公司文化,更顯困難重重。路透社引述一位熟悉包凡的人士評論,華興仍屬 one-man business、key-person focus(關鍵人物核心)的商業模式,在新時代已難以為繼。
華興資本探索 Web3 絕非一時衝動。
2018 年 5 月,Circle 完成 1.1 億美元 E 輪融資。投資人名單中有 IDG、Breyer Capital、比特大陸等一線機構,鮮有人注意到華興資本也是投資者之一。
若非 2025 年 6 月華興主動發出賀信,外界甚至難以得知其早「殺入」穩定幣領域。進一步查閱 Circle 招股書,華興並未名列主要股東,意味持股有限或已於上市前出清。
即便如此,押中 Circle 的華興,依然令投資人久違振奮。
成功躍升「Circle 概念股」後,華興資本股價由 3 港元躍升至 6 港元以上,漲幅逾 100%。對一家上市後長期低迷的公司而言,如同打一劑強心針。
華興能投資 Circle,來自包凡多年前的前瞻布局。
2015 年,華興資本處巔峰期。身為中國新經濟最火紅的投行,幾乎參與所有重要網路公司併購與融資。卻在最順風時候,包凡說了句驚人之語:「三年後我們或許沒飯吃了。」
這句話成了華興轉型的起點。包凡很清楚,僅靠顧問費與佣金模式太單薄,勢必尋找新的增長引擎。於是,他選擇從「服務者」轉變成「參與者」,由顧問變股東。
放在華興的投資版圖,Circle 並不耀眼。同期投資美團、京東數科、快手、理想、蔚來、泡泡瑪特……相比之下,一家主攻加密支付的美國公司頗為「非主流」。更何況,主導投資的雷鳴亦坦言,投中 Circle 有運氣成分,華興切入時間晚、份額有限,難言真正獲利。
除了 Circle,華興在加密圈還留有多處足跡:直接投資 Amber Group、Matrixport;擔任嘉楠科技、Bitdeer、HashKey 的融資顧問。甚至聘任具有多年區塊鏈創業經驗的 Frank Fu Kan 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
然而,這些布局並未立即轉化成亮眼績效。根據 36 氪報導,華興在加密市場更多是賺融資服務的辛苦錢,而非資本運作的超額收益。對華興來說,Circle 的價值更多體現在想像空間和市值修復層面。
2024 年,華興資本迎來全新領導團隊。
包凡失聯後,他的妻子許彥清逐漸掌舵,接管這家精品投行。前任 CEO 謝屹璟離任後,華興資本形成以董事長許彥清、執行長王力行、執行董事杜永波為核心的鐵三角班底。
許彥清隨即提出「華興 2.0」策略:淡化傳統網路業務依賴,押注硬科技、Web3 與數位金融。
這一轉向並非心血來潮,而是精準踩在政策節點。
2025 年 5 月,香港立法會剛通過《穩定幣條例草案》;一個月後,港府發佈《數位資產發展政策宣言 2.0》。幾乎同時,華興宣布董事會批准 1 億美元預算,正式進軍 Web3 和加密資產領域。
此舉讓外界嗅出熟悉氛圍。過去,華興擅長踩中時代節點,協助中國網路企業跑贏野蠻成長的十年;現在,它似乎想在新賽道複製成功,只是少了包凡的身影。
8 月,華興資本再次與 YZi Labs 簽訂備忘錄,計畫投入 1 億美元配置 BNB 資產,成為首家將 BNB 納入數位資產配置的香港上市公司,市場流傳一個形象比喻:「港股 BNB 微策略」。
買幣只是開端,華興資本後續還準備從兩面啟動 BNB 生態賦能。
一方面,與華夏基金(香港)及其他合作夥伴聯手開發基金化產品,推動 BNB 在香港合規虛擬資產交易所上市。巧合的是,9 月 3 日,香港合規交易平台 OSL 對專業投資人開放 BNB 交易服務,成為本地首家支援 BNB 交易的交易所。
另一方面,華興資本將在 YZi Labs 協助下設立數億美元 RWA 基金,推動 BNB 公鏈於香港上市公司的穩定幣與 RWA 應用場景落地。
這一系列動作背後,華興試圖憑藉全球最大交易平台 Binance 的資源,躍身 Web3 核心玩家之列。
8 月 29 日,在 BNB Chain 五週年慶典上,許彥清與 YZi Labs 負責人 Ella Zhang 對談時表示:「自華興與 YZi Labs 啟動戰略合作以來,我們收到大量傳統金融機構諮詢,大家不再問『為何配置數位資產』,而是專注於『如何精確配置像 BNB 這類代表未來金融生態的核心資產』。」
她進一步強調:「華興不只要成為連結 Web2 與 Web3 的橋樑,更要憑藉投行服務、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的專業能力,持續引領華興成為 Web3 時代最具標誌性的投行。」
簡要來說,華興佈局相當清晰:
外部邏輯:當傳統機構要進軍加密市場時,直接投資風險偏高,投資華興股票則能間接參與加密資產漲跌。
內部邏輯:Web3 與 Web2 融合必然導致新一波融資與併購需求,有機會再次複製「網路併購十年」的產業故事。
換句話說,華興想在加密世界裡,繼續扮演「第一投行」這個角色。
願景雖大,落地時卻受限於現實。
華興資本靠 TMT 併購起家,最大優勢向來是對中國網路產業的深度瞭解與創業者資源。
在傳統投行圈,激勵機制明確:佣金分成、短期績效、力求速戰速決。投行員工就是「專業服務者」,完成交易就收費。
對華興資本來說,全力投入加密市場必須直面殘酷現實:許多傳統頂尖資本在這塊新興領域都曾折戟沉沙。
首先,FA(財務顧問)模式近乎註定失效。
互聯網併購黃金年代裡,華興之所以能做「超級撮合者」,仰賴人脈網絡與資訊不對稱:誰想融資、誰要出售、估值如何,僅少數投行掌握。但在鏈上世界,資金流、治理投票、協議數據全部公開透明,大家都能即時查閱。除了少數亞洲大型交易所或資管業者確實需要 FA 協助,大多數項目的資本動作其實就是「湊份子投資」,甚至像 Hyperliquid 這種衍生品平台全程都不需要外部融資,投行議價與撮合優勢自然消失。
所以,若要真正追求超額利潤,華興資本必須親自下場投資。
「做 FA 主要交朋友,靠投資賺錢。」有 FA 從業者如此嘗試加密世界,結果交到朋友也啟動投資,卻把資金虧光。
加密世界一級市場險惡無比,要懂得投資,必須深刻理解加密市場底層邏輯,並連結最優秀創業人,協助生態持續成長。
但幣圈充斥短期敘事陷阱:某項目一旦踏上風口,幾個月內估值飆漲;敘事退燒後市值瞬間腰斬,缺乏商業模式的團隊只能靠賣幣撐場,長期市值下滑。何況當今市場已對山寨幣失去信心,資金主要集中在 BTC、ETH、SOL 等主流資產。連現今熱門的幣股聯動模式,未來都有可能被推翻。
對華興來說,這意味著雙層風險:
第一是投資眼光能否洞察敘事陷阱;第二是聲譽風險。
加密週期更迭速度大幅超越傳統市場,一個協議遭駭或某專案跑路,都可能在 48 小時內徹底摧毀市值。華興若踩雷,不僅損失資本,更可能斷送多年建立的「精品投行」名聲。
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不只在 FTX 蒙受約 2.75 億美元損失,更因國家背景而遭國會質詢,被迫承認「盡職調查嚴重疏漏」,聲譽大受衝擊。
從這個層面看,華興資本的最佳選擇或許不是再造加密版「併購之王」,而是轉型當大型二級市場玩家。靠策略性配置 BTC、ETH、BNB 等主流資產,搭配量化策略與風險對沖,追求穩健收益。
但這條路依然險峻。
交易意味必須與頂尖量化基金、加密原生交易團隊、跨國做市商同場競技。沒有深厚技術、風控體系與鏈上數據洞察力,只靠華興品牌和人脈,幾乎無法建立真實優勢。
華興資本正陷入兩難:
做 FA,失去資訊優勢;做 VC,短期敘事陷阱密布;做二級,缺乏原生基因。
這也反映眾多傳統 FA/VC 在加密世界的困境,要在 Web3 立足,不僅需要資本投入,更要徹底調整認知。
華興必須回答一個關鍵問題:在這個透明、去中介化的新世界,華興的真正價值是什麼?
回望 2025 年,華興的 Web3 轉型更像是被推上牌桌的實驗,不是主動選擇,而是環境一步步逼迫。
20 年前,華興因精準掌握中國互聯網起飛契機而崛起。包凡以挑戰者姿態,用「懂互聯網的投行」撕開舊金融業缺口。
如今情勢不同:Web3 帶來的是金融邏輯的徹底重寫,不是單純線下生意搬上網,而是去中心化、無需許可、社群治理——這些理念直接衝擊投行的中介定位。
角色轉變讓問題更加尖銳。當年的華興是初創者,身輕如燕;今天的華興已是既得利益者,若要「全力押注」新賽道,等同割捨過往。對一家已載入中國併購史的機構來說,選擇比二十年前更殘酷。
全球金融機構鮮有在數位資產轉型取得突破。高盛算是最早試水的投行,但至今數位資產業務仍然「微不足道」。這行業共同難題是:能否自我革命,還是必然被新物種淘汰?
對華興而言,已無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