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币圈的异化:卖币经济学的崛起回国后与行业朋友相聚,发现币圈氛围已悄然改变。这不是典型的牛熊市,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异化"状态。当前,整个行业似乎只剩下一个核心业务:卖币。## 行业三大支柱的失衡币圈一直依靠三个关键环节运转:价值创造、价值发现和价值流通。理想情况下,这三者应相互促进,共同推动行业发展。然而,现实却是:前两者日渐式微,而第三者蓬勃发展。项目方不再专注于用户需求和产品开发,投资机构也不再深入研究行业趋势。市场上回响的只有一个声音:"如何卖出更多的币?"## 资源寡头的形成在健康的市场中,这三个环节应该紧密相连。然而,当前的币圈已经失去了对创新和价值创造的追求。即便在2024年下半年,除了AI Agent等少数热点外,鲜有能激发创业热情的领域。二级市场机构普遍选择观望,山寨币上市即巅峰,meme币流动性接近枯竭。在这种环境下,仅剩的活跃参与者是做市商、中介和推广机构,他们的关注点集中在如何包装数据、建立关系以上大交易所,以及如何通过营销吸引买盘。市场参与者高度同质化,都在竭力争夺币圈日益稀缺的存量资金。这导致了头部资源方(优质项目、大型交易所及其上币部门、实力雄厚的做市商和营销机构)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资金从投资者流向头部项目,同时从散户流向这些利益团体,使其不断壮大。## 创新精神的消退与2022年FTX崩溃后的低谷期不同,当时大量资金沉淀在投资机构和大户手中,这些资金具有造血功能,可以投资创业项目,创造价值并吸引新资金。而现在,大部分资金被中间环节吸收,项目方只追求上市后的差价收益,成为投资机构和二级市场的中间商。他们不再关注价值创造,只专注于构建"空壳"故事。从商业逻辑看,当下游分销渠道占据大部分成本时,上游的研发和运营投入必然被削减。项目方干脆放弃产品开发,将全部资金用于营销和上币,因为即使没有实际产品和用户的项目也能成功上市。现在的营销甚至可以包装成"meme"驱动,产品和技术投入越少,反而能将更多资金用于上市和拉升币价。币圈的创新路径演变为:"构建吸引人的故事 → 快速包装 → 利用关系上市 → 套现离场。"产品、用户和价值创造已被视为理想主义者的幻想。## 抽水模式的弊端表面上,项目方将资金投入上市和拉升币价似乎对各方都有利:投资基金获得退出机会,散户有了投机空间,中间商赚取丰厚的佣金。然而长远来看,正面外部性的丧失导致中间商垄断地位日益巩固,抽水比例不断攀升。上游项目方因监管压力和高额抽水而退场,下游散户因严重的零和博弈而损失惨重,最终导致大量用户离开。本质上,中间商(如交易所、做市商、营销机构、社区)都是服务提供者,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当这些抽水方成为市场主导力量时,整个行业就像一个癌症患者,最终将因养分耗尽而衰亡。## 周期与重建币圈终究是一个周期性市场。乐观者相信,在当前流动性匮乏的低谷之后,终将迎来真正的"价值复兴"。技术突破、新应用场景和创新商业模式将重新激发创新热情。创新精神不死,泡沫终将消退。悲观者则认为,泡沫尚未完全破裂,币圈还需经历一次更深层次的"大洗牌"。只有当抽水者无币可抽,中间商主导的市场格局崩塌,才能真正重建健康生态。在此期间,从业者将经历一段充满质疑、内耗和倦怠的艰难时期。但这正是市场的本质——周期即宿命,泡沫也是新生的前奏。未来可能是光明的,但通往光明的道路可能会异常漫长和艰难。
币圈异化:卖币经济主导 创新精神消退
币圈的异化:卖币经济学的崛起
回国后与行业朋友相聚,发现币圈氛围已悄然改变。这不是典型的牛熊市,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异化"状态。当前,整个行业似乎只剩下一个核心业务:卖币。
行业三大支柱的失衡
币圈一直依靠三个关键环节运转:价值创造、价值发现和价值流通。理想情况下,这三者应相互促进,共同推动行业发展。然而,现实却是:
前两者日渐式微,而第三者蓬勃发展。
项目方不再专注于用户需求和产品开发,投资机构也不再深入研究行业趋势。市场上回响的只有一个声音:"如何卖出更多的币?"
资源寡头的形成
在健康的市场中,这三个环节应该紧密相连。然而,当前的币圈已经失去了对创新和价值创造的追求。即便在2024年下半年,除了AI Agent等少数热点外,鲜有能激发创业热情的领域。
二级市场机构普遍选择观望,山寨币上市即巅峰,meme币流动性接近枯竭。在这种环境下,仅剩的活跃参与者是做市商、中介和推广机构,他们的关注点集中在如何包装数据、建立关系以上大交易所,以及如何通过营销吸引买盘。
市场参与者高度同质化,都在竭力争夺币圈日益稀缺的存量资金。这导致了头部资源方(优质项目、大型交易所及其上币部门、实力雄厚的做市商和营销机构)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资金从投资者流向头部项目,同时从散户流向这些利益团体,使其不断壮大。
创新精神的消退
与2022年FTX崩溃后的低谷期不同,当时大量资金沉淀在投资机构和大户手中,这些资金具有造血功能,可以投资创业项目,创造价值并吸引新资金。
而现在,大部分资金被中间环节吸收,项目方只追求上市后的差价收益,成为投资机构和二级市场的中间商。他们不再关注价值创造,只专注于构建"空壳"故事。从商业逻辑看,当下游分销渠道占据大部分成本时,上游的研发和运营投入必然被削减。
项目方干脆放弃产品开发,将全部资金用于营销和上币,因为即使没有实际产品和用户的项目也能成功上市。现在的营销甚至可以包装成"meme"驱动,产品和技术投入越少,反而能将更多资金用于上市和拉升币价。
币圈的创新路径演变为:"构建吸引人的故事 → 快速包装 → 利用关系上市 → 套现离场。"
产品、用户和价值创造已被视为理想主义者的幻想。
抽水模式的弊端
表面上,项目方将资金投入上市和拉升币价似乎对各方都有利:投资基金获得退出机会,散户有了投机空间,中间商赚取丰厚的佣金。
然而长远来看,正面外部性的丧失导致中间商垄断地位日益巩固,抽水比例不断攀升。上游项目方因监管压力和高额抽水而退场,下游散户因严重的零和博弈而损失惨重,最终导致大量用户离开。
本质上,中间商(如交易所、做市商、营销机构、社区)都是服务提供者,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当这些抽水方成为市场主导力量时,整个行业就像一个癌症患者,最终将因养分耗尽而衰亡。
周期与重建
币圈终究是一个周期性市场。
乐观者相信,在当前流动性匮乏的低谷之后,终将迎来真正的"价值复兴"。技术突破、新应用场景和创新商业模式将重新激发创新热情。创新精神不死,泡沫终将消退。
悲观者则认为,泡沫尚未完全破裂,币圈还需经历一次更深层次的"大洗牌"。只有当抽水者无币可抽,中间商主导的市场格局崩塌,才能真正重建健康生态。
在此期间,从业者将经历一段充满质疑、内耗和倦怠的艰难时期。
但这正是市场的本质——周期即宿命,泡沫也是新生的前奏。
未来可能是光明的,但通往光明的道路可能会异常漫长和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