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夏天,一场围绕稳定币的全球金融竞赛,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白热化。当美国参议院历史性地通过《GENIUS法案》,为美元稳定币的合规化铺平道路,并引发Circle等发行商股价疯涨之时,一道强烈的冲击波也越过太平洋,在曾对加密货币施以最严厉禁令的中国,引发了一场从上至下的深刻反思与焦虑。 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首次公开提及,到前行长对“美元化”的警示,再到企业巨头京东和蚂蚁高调宣布申请稳定币牌照,一场关于“如何应对美元稳定币冲击”的大辩论,正在中国的政界、商界与学界迅速展开。这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探讨,更是一场关乎未来货币主权与全球金融话语权的战略转向。在这场已然打响的全球竞赛中,谁能率先突围? 美国的“阳谋” 点燃这场风暴的,正是美国的《GENIUS法案》。这部法案的通过,其意义远不止于为加密产业带来监管的确定性。在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和分析师看来,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阳谋”,其核心目标是利用稳定币这一新兴工具,将美元的霸权从传统金融体系,无缝延伸至数字经济的广阔疆域。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稳定币并非一种全新的货币,而是现有主权货币的“新型分发渠道”。目前,全球稳定币市场总值已超2600亿美元,其中高达97%与美元挂钩。这意味着,每一次稳定币的跨境支付、交易和结算,实质上都是在扩大美元的影响力,并间接增加了对美国国债的需求。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CICC)的报告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认为这将进一步巩固美元的全球地位。对于正在努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国而言,若在稳定币这一数字基础设施的竞赛中落后,无疑将面临被边缘化的巨大风险。 东方的转向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内部长期以来对加密货币的“禁令铁幕”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一系列来自高层的表态,预示着政策风向的微妙转变: 央行高层的罕见发声:202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首次公开提及稳定币,承认其在重塑传统支付体系、缩短跨境支付链条上的潜力。他特别指出,新兴技术有助于应对传统支付系统被“政治化”和“武器化”的风险,这被外界解读为对美国金融制裁的隐晦回应。央行前行长周小川更是直接发出警告,称美元稳定币可能会加速全球的“美元化”进程,中国必须及早应对。 企业巨头的闻风而动:商界对此反应更为迅速。电商巨头京东(JD.com)、阿里巴巴旗下金融科技巨擘蚂蚁集团(Ant Group)近期在与中国央行的私下会议中提案,授权在香港发行以离岸人民币为基础的稳定币。他们主张,这将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角色,并降低美元主导的影响力。据传,监管单位对此初步反应正面。 学界与智库的集体呼吁:包括中国社科院前副院长李扬、中央政法大学教授邓建鹏在内的众多顶级学者和国家智库,纷纷发文呼吁中国需要调整对加密资产的政策,应在坚守金融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主动参与规则制定,避免错失技术革命的机遇。 一个清晰的共识正在形成:面对稳定币浪潮,中国不能再置身事外。如果各方游说活动取得成功,这将标志着中国自2021年加密货币禁令以来的一次显著政策转变,并可能暗示通过数字金融提升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的更广泛战略。 然而,考虑到中国大陆对资本的严格管制和金融稳定的高度重视,直接在境内开放稳定币显然不切实际。于是,香港独特的地位便凸显出来——它既是阻挡风险的“防火墙”,也是探索创新的“试验田”。 香港金管局已宣布,将于2025年8月1日正式生效《稳定币条例》,并开始接受发行商的牌照申请,这使其成为全球首个为稳定币提供明确发牌机制的金融中心。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监管框架不仅适用于港元稳定币,也为发行与其他法币(包括离岸人民币)挂钩的稳定币预留了空间。 对此,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普遍认为,中国可能会利用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试点。这一策略的精妙之处在于: 风险隔离:依托香港独立的金融体系,可以在不冲击内地资本管制和金融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稳定币的发行与应用测试。利用现有优势:香港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约1兆元人民币),为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提供了深厚的流动性基础。探索人民币国际化新路径:透过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可以探索一条绕过传统SWIFT体系、更高效、低成本的跨境支付新路径,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的动力。 全球竞赛谁能突围? 尽管中国的政策风向正在转变,但要真正追赶甚至突围,依然面临重重挑战。首先,美元稳定币已具备巨大的先发优势和网络效应,人民币稳定币想在短期内与之直接竞争,难度极大。其次,正如摩根士丹利所指出的,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障碍,并非仅仅是支付基础设施的落后,更在于全球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信心,以及严格的资本管制。 因此,中国的策略更可能是一种非对称的、循序渐进的模式。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建议,人民币稳定币的首要目的不应是与美元稳定币直接竞争,而是为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服务,以更“有机”的方式扩大人民币的使用场景。 总之,从全球范围来看,稳定币正经历一场从“草莽扩张”到“制度主导”的剧变。美国、欧盟、香港、韩国等主要经济体纷纷将其纳入监管框架,这标志着稳定币已不再是加密世界的边缘产物,而是被视为未来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从严厉禁止到开始“敦促”探索的态度转变,本质上是一次由外部压力驱动的战略再评估。这场由美元稳定币引发的全球竞赛,其核心并非加密货币本身,而是数字时代的货币主权之争。 虽然前路挑战重重,但中国已经意识到,在这场无法回避的竞赛中,缺席的代价将是无法承受的。利用香港作为战略支点,探索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可能将是中国在这盘大棋局中,走出的关键一步。这场竞赛的最终结局,不仅将重塑全球稳定币的市场格局,更将深刻影响未来数十年的国际金融秩序。
3k 热度
5k 热度
9k 热度
46k 热度
32k 热度
22k 热度
33k 热度
150k 热度
中国央行“敦促”政府探索稳定币!加密货币禁令转向,全球竞赛谁先突围?
2025年的夏天,一场围绕稳定币的全球金融竞赛,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白热化。当美国参议院历史性地通过《GENIUS法案》,为美元稳定币的合规化铺平道路,并引发Circle等发行商股价疯涨之时,一道强烈的冲击波也越过太平洋,在曾对加密货币施以最严厉禁令的中国,引发了一场从上至下的深刻反思与焦虑。 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首次公开提及,到前行长对“美元化”的警示,再到企业巨头京东和蚂蚁高调宣布申请稳定币牌照,一场关于“如何应对美元稳定币冲击”的大辩论,正在中国的政界、商界与学界迅速展开。这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探讨,更是一场关乎未来货币主权与全球金融话语权的战略转向。在这场已然打响的全球竞赛中,谁能率先突围? 美国的“阳谋” 点燃这场风暴的,正是美国的《GENIUS法案》。这部法案的通过,其意义远不止于为加密产业带来监管的确定性。在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和分析师看来,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阳谋”,其核心目标是利用稳定币这一新兴工具,将美元的霸权从传统金融体系,无缝延伸至数字经济的广阔疆域。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稳定币并非一种全新的货币,而是现有主权货币的“新型分发渠道”。目前,全球稳定币市场总值已超2600亿美元,其中高达97%与美元挂钩。这意味着,每一次稳定币的跨境支付、交易和结算,实质上都是在扩大美元的影响力,并间接增加了对美国国债的需求。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CICC)的报告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认为这将进一步巩固美元的全球地位。对于正在努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国而言,若在稳定币这一数字基础设施的竞赛中落后,无疑将面临被边缘化的巨大风险。 东方的转向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内部长期以来对加密货币的“禁令铁幕”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一系列来自高层的表态,预示着政策风向的微妙转变: 央行高层的罕见发声:202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首次公开提及稳定币,承认其在重塑传统支付体系、缩短跨境支付链条上的潜力。他特别指出,新兴技术有助于应对传统支付系统被“政治化”和“武器化”的风险,这被外界解读为对美国金融制裁的隐晦回应。央行前行长周小川更是直接发出警告,称美元稳定币可能会加速全球的“美元化”进程,中国必须及早应对。 企业巨头的闻风而动:商界对此反应更为迅速。电商巨头京东(JD.com)、阿里巴巴旗下金融科技巨擘蚂蚁集团(Ant Group)近期在与中国央行的私下会议中提案,授权在香港发行以离岸人民币为基础的稳定币。他们主张,这将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角色,并降低美元主导的影响力。据传,监管单位对此初步反应正面。 学界与智库的集体呼吁:包括中国社科院前副院长李扬、中央政法大学教授邓建鹏在内的众多顶级学者和国家智库,纷纷发文呼吁中国需要调整对加密资产的政策,应在坚守金融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主动参与规则制定,避免错失技术革命的机遇。 一个清晰的共识正在形成:面对稳定币浪潮,中国不能再置身事外。如果各方游说活动取得成功,这将标志着中国自2021年加密货币禁令以来的一次显著政策转变,并可能暗示通过数字金融提升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的更广泛战略。 然而,考虑到中国大陆对资本的严格管制和金融稳定的高度重视,直接在境内开放稳定币显然不切实际。于是,香港独特的地位便凸显出来——它既是阻挡风险的“防火墙”,也是探索创新的“试验田”。 香港金管局已宣布,将于2025年8月1日正式生效《稳定币条例》,并开始接受发行商的牌照申请,这使其成为全球首个为稳定币提供明确发牌机制的金融中心。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监管框架不仅适用于港元稳定币,也为发行与其他法币(包括离岸人民币)挂钩的稳定币预留了空间。 对此,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普遍认为,中国可能会利用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试点。这一策略的精妙之处在于: 风险隔离:依托香港独立的金融体系,可以在不冲击内地资本管制和金融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稳定币的发行与应用测试。利用现有优势:香港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约1兆元人民币),为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提供了深厚的流动性基础。探索人民币国际化新路径:透过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可以探索一条绕过传统SWIFT体系、更高效、低成本的跨境支付新路径,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的动力。 全球竞赛谁能突围? 尽管中国的政策风向正在转变,但要真正追赶甚至突围,依然面临重重挑战。首先,美元稳定币已具备巨大的先发优势和网络效应,人民币稳定币想在短期内与之直接竞争,难度极大。其次,正如摩根士丹利所指出的,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障碍,并非仅仅是支付基础设施的落后,更在于全球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信心,以及严格的资本管制。 因此,中国的策略更可能是一种非对称的、循序渐进的模式。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建议,人民币稳定币的首要目的不应是与美元稳定币直接竞争,而是为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服务,以更“有机”的方式扩大人民币的使用场景。 总之,从全球范围来看,稳定币正经历一场从“草莽扩张”到“制度主导”的剧变。美国、欧盟、香港、韩国等主要经济体纷纷将其纳入监管框架,这标志着稳定币已不再是加密世界的边缘产物,而是被视为未来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从严厉禁止到开始“敦促”探索的态度转变,本质上是一次由外部压力驱动的战略再评估。这场由美元稳定币引发的全球竞赛,其核心并非加密货币本身,而是数字时代的货币主权之争。 虽然前路挑战重重,但中国已经意识到,在这场无法回避的竞赛中,缺席的代价将是无法承受的。利用香港作为战略支点,探索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可能将是中国在这盘大棋局中,走出的关键一步。这场竞赛的最终结局,不仅将重塑全球稳定币的市场格局,更将深刻影响未来数十年的国际金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