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名認證悖論:爲了合法性犧牲隱私

robot
摘要生成中

實名認證是當今金融環境中一種必要的惡——或者至少他們想讓我們相信是這樣。作爲一個不得不向這些平台屢次交出個人信息的人,我不禁對整個過程感到不安。

KYC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的美國銀行保密法,但在911事件後,它真正開始流行,各國政府借機在防止恐怖融資的幌子下加強監控。現在,加密貨幣平台被迫實施這些侵入性的措施,以迎合像FATF這樣的監管機構。

KYC 對您來說到底意味着什麼

當您提交實名認證時,您實際上是交出了:

  • 你的完整身分
  • 認證文件
  • 有關您的財務活動的信息
  • 允許平台 "評估" 你的風險檔案的詳細信息

不要上當 - 這不僅僅是爲了制止犯罪。這是關於追蹤每個人的資金流動並建立用戶的詳細財務檔案。

市場現狀檢查

實名認證行業正在蓬勃發展 - 2020年達到71億美元,並預計到2028年將達到$22 億美元。這是一個圍繞收集我們個人數據建立的巨大利潤機器。銷售這些"解決方案"的公司正在賺得盆滿鉢滿,而用戶則承擔着所有隱私風險。

技術陷阱

他們現在正在推動基於區塊鏈的 KYC 系統作爲某種改進。說實話 - 將身分信息存儲在不可變的帳本上會留下永久的數字足跡,永遠無法擦除。將 AI 添加到組合中意味着更復雜的分析,更少的人工監督保護。

交易所體驗

交易平台要求實名認證 supposedly 爲了"保護用戶",但這些平台卻經常遭受數據泄露。你的護照、身分證和個人信息都存放在黑客不斷瞄準的數據庫中。當專制政府要求訪問這些信息時,會發生什麼呢?

不舒服的真相

實名認證帶來了虛假的安全感,同時引入了巨大的隱私風險。行政負擔和成本轉嫁給用戶,而防止欺詐的承諾好處被誇大。隨着身分盜竊技術的近期進展,所有這些個人數據的收集可能造成的問題超過了它所解決的問題。

金融的未來不應該完全放棄你的隱私。不幸的是,在這些侵入性要求受到重大反對之前,我們將繼續用個人數據換取參與金融系統的特權。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