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特幣:2024年加密市場的主角2024年加密貨幣市場異常火熱,其中比特幣的表現尤爲引人注目。僅在過去一個月,比特幣就實現了超過50%的漲幅。這種驚人的市場表現背後究竟有何原因?這種瘋狂能否持續?讓我們深入分析一下。任何資產價格的漲都離不開供給減少和需求增加。我們可以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來具體分析。隨着比特幣持續減半,供給端對其價格的影響在逐漸減弱,但我們仍需關注潛在的拋壓:## 供給端分析根據共識機制,新產生的比特幣數量不到200萬枚。而且,即將到來的減半事件將進一步降低新增供應。觀察礦工帳戶數據,長期保持在180萬枚以上,表明礦工並無大規模拋售傾向。另一方面,長期持有帳戶的比特幣數量持續增長,目前約爲1490萬枚。真正高流通性的比特幣數量相當有限,市值不到3500億美元。這也解釋了爲什麼日均5億美元的持續買入能帶來比特幣價格的劇烈漲。## 需求端分析需求增加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1. ETF帶來的流動性提升2. 富人持有資產價值增長3. 金融業務比短期投資更具吸引力4. 對基金而言,比特幣可以買錯但不能錯過5. 比特幣是流量的核心### ETF:比特幣獨特的稀缺性比特幣通過SEC的ETF審批,獲得了進入傳統金融市場的資格。合規資金終於可以流入比特幣,而且傳統金融資金在加密世界中只能流向比特幣。比特幣的通縮特性使其容易形成投機行爲。只要基金持續買入,比特幣價格就會持續漲,持有比特幣的基金回報率居前,就可以擴大規模進一步買入。而未買入比特幣的基金則面臨業績壓力,甚至可能面臨資金流出。這種模式在華爾街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運作了數十年。比特幣的特性更適合這種投機遊戲。過去一個月,每個交易日平均淨買入不到5億美元,就帶來了超過50%的市場漲幅。這樣的買入量在傳統金融市場中簡直微不足道。ETF還從流動性角度提高了比特幣的價值。2023年全球傳統金融規模(包括不動產)可達560萬億美元。這表明,目前傳統金融的流動性足以支撐如此規模的金融資產。我們知道比特幣的流動性遠不如傳統金融資產。傳統金融接入比特幣,自然可以爲比特幣創造更高估值所需的流動性。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合規流動性只能流向比特幣,不能流向其他加密資產。比特幣已經不再與其他加密資產共享流動性池。擁有更高的流動性,資產就會擁有更高的投資價值。只有能夠及時變現的資產,才能承載更大的財富。### 富人偏好推高比特幣價格根據市場調查,加密圈的億萬富翁在牛市中往往大比例持有比特幣,而中產或中產以下的加密投資者持有比特幣的比例通常不超過其投資組合的1/4。目前比特幣市值佔整個加密市場的54.8%。如果您發現身邊同層次的人持有比特幣的比例遠低於這個數字,那麼比特幣很可能主要集中在富人和機構手中。這裏引入一個現象:馬太效應——富人持有的資產會持續增值,普通人持有的資產則可能貶值。如果沒有政府幹預,市場經濟必然出現馬太效應。富人越富,窮人越窮。這是有理論基礎的。不僅因爲富人可能天生更聰明、更能幹,而且天然擁有更多資源。聰明的人、有用的資源、信息自然會圍繞這些富人尋求合作。只要人的財富不是純靠運氣獲得的,就能形成乘數效應,變得越來越富。因此,符合富人審美和偏好的東西一定會越來越貴,符合普通人審美和偏好的東西則會越來越便宜。在加密貨幣市場,富人和機構可能會利用小衆幣種作爲從普通投資者手中獲利的工具,而將流動性高的主流代幣作爲價值儲存手段。財富可能會從普通人投資小衆幣種開始,被富人或機構收割後,再流入比特幣等主流幣。隨着比特幣流動性的不斷提升,它對富人和機構的吸引力也會越來越大。### 比特幣價格並非關鍵,關鍵是爭奪金融市場份額SEC批準比特幣現貨ETF後,引發了多個層面的市場競爭。包括多家知名機構在美國角逐ETF領導地位。在全球市場,新加坡、瑞士、香港等多個金融中心也跟進。機構拋售並非不可能發生。對於短期內積累的少量比特幣,如果拋向市場,在不形成流動性緊缺的國際環境下,能否回補是個未知數。而且,沒有了給ETF背書的比特幣現貨,發行機構不僅會損失手續費收入,還會失去對比特幣定價的話語權。相應的金融市場也會失去對這種"數字黃金"——未來金融壓艙石的定價權,更會失去比特幣現貨衍生品市場。這對任何國家和金融市場都是戰略性的失敗。因此,全球傳統金融資本很難形成拋售的共謀,反而可能在不斷搶籌的過程中形成追漲行爲。### 比特幣是華爾街的"銘文"對於那些低成本、高賠率的資產,少量投資既可以顯著提高資產組合的收益率,又不會讓整體投資組合面臨顛覆性風險。比特幣目前在傳統金融市場中的估值仍然相對較小。而且比特幣與主流資產的相關性還不太高。那麼對主流基金來說,持有一定比例的比特幣不是很自然的選擇嗎?更重要的是,如果比特幣在2024年成爲主流金融市場中回報最高的資產,那些沒有配置的基金經理將如何向投資者解釋?相反,如果持有1%或2%的比特幣,即使基金經理個人不喜歡,即使虧損,也不會因爲比特幣的風險過多影響整體業績,對投資者的匯報也更容易。### 比特幣:華爾街基金經理的潛在套利工具比特幣的半匿名特性爲一些操作提供了可能。雖然主流交易平台需要KYC,但線下OTC交易仍然存在。監管機構可能缺乏充分的手段來監管金融從業者的現貨持倉。前面的分析爲基金經理投資比特幣提供了充分的客觀理由。既然比特幣本身流動性有限,少量資本就可能影響價格,那麼作爲基金經理,在有充分理由的情況下,有什麼因素會阻止他們利用公衆資金來爲自己謀利呢?### 項目的流量自提效應流量自提是加密貨幣領域的一個獨特現象,而比特幣長期受益於此。比特幣的流量自提指其他項目爲了借助比特幣的影響力,不得不推崇比特幣的形象,最終將自己運營的流量反向輸送給比特幣。回顧所有替代幣的發行,都會提及比特幣的傳奇故事,都會講述中本聰的神祕與偉大。進而聲稱自己如何類似比特幣,要成爲下一個比特幣。比特幣無需主動運營,就能通過這些模仿者被動地進行品牌建設。目前項目競爭更加激烈,比特幣上有數十個二層網路、數千萬銘文項目都在嘗試借助比特幣的流量,共同推動比特幣實現大規模採用。比特幣生態首次有這麼多項目爲其背書,因此今年比特幣的流量自提效應可能比往年更強。## 結語與去年相比,市場最大的變量就是比特幣ETF的獲批。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多方面因素都在推動比特幣價格漲。供給正在縮減,需求則在急劇增加。綜上所述,比特幣很可能成爲2024年加密市場中最大的投資機會。
比特幣ETF引爆需求 2024年大漲50%背後五大驅動因素
比特幣:2024年加密市場的主角
2024年加密貨幣市場異常火熱,其中比特幣的表現尤爲引人注目。僅在過去一個月,比特幣就實現了超過50%的漲幅。這種驚人的市場表現背後究竟有何原因?這種瘋狂能否持續?讓我們深入分析一下。
任何資產價格的漲都離不開供給減少和需求增加。我們可以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來具體分析。
隨着比特幣持續減半,供給端對其價格的影響在逐漸減弱,但我們仍需關注潛在的拋壓:
供給端分析
根據共識機制,新產生的比特幣數量不到200萬枚。而且,即將到來的減半事件將進一步降低新增供應。觀察礦工帳戶數據,長期保持在180萬枚以上,表明礦工並無大規模拋售傾向。
另一方面,長期持有帳戶的比特幣數量持續增長,目前約爲1490萬枚。真正高流通性的比特幣數量相當有限,市值不到3500億美元。這也解釋了爲什麼日均5億美元的持續買入能帶來比特幣價格的劇烈漲。
需求端分析
需求增加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ETF:比特幣獨特的稀缺性
比特幣通過SEC的ETF審批,獲得了進入傳統金融市場的資格。合規資金終於可以流入比特幣,而且傳統金融資金在加密世界中只能流向比特幣。
比特幣的通縮特性使其容易形成投機行爲。只要基金持續買入,比特幣價格就會持續漲,持有比特幣的基金回報率居前,就可以擴大規模進一步買入。而未買入比特幣的基金則面臨業績壓力,甚至可能面臨資金流出。這種模式在華爾街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運作了數十年。
比特幣的特性更適合這種投機遊戲。過去一個月,每個交易日平均淨買入不到5億美元,就帶來了超過50%的市場漲幅。這樣的買入量在傳統金融市場中簡直微不足道。
ETF還從流動性角度提高了比特幣的價值。2023年全球傳統金融規模(包括不動產)可達560萬億美元。這表明,目前傳統金融的流動性足以支撐如此規模的金融資產。我們知道比特幣的流動性遠不如傳統金融資產。傳統金融接入比特幣,自然可以爲比特幣創造更高估值所需的流動性。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合規流動性只能流向比特幣,不能流向其他加密資產。比特幣已經不再與其他加密資產共享流動性池。
擁有更高的流動性,資產就會擁有更高的投資價值。只有能夠及時變現的資產,才能承載更大的財富。
富人偏好推高比特幣價格
根據市場調查,加密圈的億萬富翁在牛市中往往大比例持有比特幣,而中產或中產以下的加密投資者持有比特幣的比例通常不超過其投資組合的1/4。目前比特幣市值佔整個加密市場的54.8%。如果您發現身邊同層次的人持有比特幣的比例遠低於這個數字,那麼比特幣很可能主要集中在富人和機構手中。
這裏引入一個現象:馬太效應——富人持有的資產會持續增值,普通人持有的資產則可能貶值。如果沒有政府幹預,市場經濟必然出現馬太效應。富人越富,窮人越窮。這是有理論基礎的。不僅因爲富人可能天生更聰明、更能幹,而且天然擁有更多資源。聰明的人、有用的資源、信息自然會圍繞這些富人尋求合作。只要人的財富不是純靠運氣獲得的,就能形成乘數效應,變得越來越富。因此,符合富人審美和偏好的東西一定會越來越貴,符合普通人審美和偏好的東西則會越來越便宜。
在加密貨幣市場,富人和機構可能會利用小衆幣種作爲從普通投資者手中獲利的工具,而將流動性高的主流代幣作爲價值儲存手段。財富可能會從普通人投資小衆幣種開始,被富人或機構收割後,再流入比特幣等主流幣。隨着比特幣流動性的不斷提升,它對富人和機構的吸引力也會越來越大。
比特幣價格並非關鍵,關鍵是爭奪金融市場份額
SEC批準比特幣現貨ETF後,引發了多個層面的市場競爭。包括多家知名機構在美國角逐ETF領導地位。在全球市場,新加坡、瑞士、香港等多個金融中心也跟進。機構拋售並非不可能發生。對於短期內積累的少量比特幣,如果拋向市場,在不形成流動性緊缺的國際環境下,能否回補是個未知數。
而且,沒有了給ETF背書的比特幣現貨,發行機構不僅會損失手續費收入,還會失去對比特幣定價的話語權。相應的金融市場也會失去對這種"數字黃金"——未來金融壓艙石的定價權,更會失去比特幣現貨衍生品市場。這對任何國家和金融市場都是戰略性的失敗。
因此,全球傳統金融資本很難形成拋售的共謀,反而可能在不斷搶籌的過程中形成追漲行爲。
比特幣是華爾街的"銘文"
對於那些低成本、高賠率的資產,少量投資既可以顯著提高資產組合的收益率,又不會讓整體投資組合面臨顛覆性風險。比特幣目前在傳統金融市場中的估值仍然相對較小。而且比特幣與主流資產的相關性還不太高。那麼對主流基金來說,持有一定比例的比特幣不是很自然的選擇嗎?
更重要的是,如果比特幣在2024年成爲主流金融市場中回報最高的資產,那些沒有配置的基金經理將如何向投資者解釋?相反,如果持有1%或2%的比特幣,即使基金經理個人不喜歡,即使虧損,也不會因爲比特幣的風險過多影響整體業績,對投資者的匯報也更容易。
比特幣:華爾街基金經理的潛在套利工具
比特幣的半匿名特性爲一些操作提供了可能。雖然主流交易平台需要KYC,但線下OTC交易仍然存在。監管機構可能缺乏充分的手段來監管金融從業者的現貨持倉。
前面的分析爲基金經理投資比特幣提供了充分的客觀理由。既然比特幣本身流動性有限,少量資本就可能影響價格,那麼作爲基金經理,在有充分理由的情況下,有什麼因素會阻止他們利用公衆資金來爲自己謀利呢?
項目的流量自提效應
流量自提是加密貨幣領域的一個獨特現象,而比特幣長期受益於此。
比特幣的流量自提指其他項目爲了借助比特幣的影響力,不得不推崇比特幣的形象,最終將自己運營的流量反向輸送給比特幣。
回顧所有替代幣的發行,都會提及比特幣的傳奇故事,都會講述中本聰的神祕與偉大。進而聲稱自己如何類似比特幣,要成爲下一個比特幣。比特幣無需主動運營,就能通過這些模仿者被動地進行品牌建設。
目前項目競爭更加激烈,比特幣上有數十個二層網路、數千萬銘文項目都在嘗試借助比特幣的流量,共同推動比特幣實現大規模採用。比特幣生態首次有這麼多項目爲其背書,因此今年比特幣的流量自提效應可能比往年更強。
結語
與去年相比,市場最大的變量就是比特幣ETF的獲批。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多方面因素都在推動比特幣價格漲。供給正在縮減,需求則在急劇增加。
綜上所述,比特幣很可能成爲2024年加密市場中最大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