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AI代理泡沫後 Web3 AI價值重構:基礎設施崛起與數據主權覺醒
AI Agent泡沫退潮後:Web3 AI的真正價值在哪?
去年第四季度,AI 代理人賽道迅速崛起,市值從接近零飆升至200億美元以上。各種"智能體"一時間爆火,從搞笑的到搞怪的應有盡有。人們開始憧憬能自動炒幣、幫你賺錢的"金融代理人",還有各種號稱要投資其他代理人的投資組織,甚至出現了"人類與代理人共治"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玩法層出不窮,仿佛一夜暴富唾手可得。
然而風口來得快去得也快。泡沫破裂後,許多項目接連倒閉。不過,一些具有實用價值的AI基礎設施項目正在重新佔據市場。真正的價值開始顯現,下一波Web3 AI浪潮正在醞釀,這次可能不僅僅是炒作,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衆所周知,每當出現新賽道或新熱點(如Web2 AI、加密貨幣和AI的結合等),市場往往忽視基本面。只要看起來熱鬧、有噱頭、演示漂亮,不管實際用途大小,市值就能輕鬆達到上億美元。
某知名項目是這波浪潮中最擅長講故事的。他們準確把握市場、佔據用戶心智,敘事能力一流。因此開發者紛紛在其平台上發布項目,散戶也跟風炒作。
後來另一個項目橫空出世,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線——它開源AI,讓任何開發者都能輕鬆上手,自己動手創造價值。這個理念迅速引發廣泛共鳴,社區快速壯大,GitHub上的星標和分支數量持續飆升。
前者生態的總估值曾一度突破50億美元,後者在高峯期也接近這個體量的一半。其他一些有趣的AI代理人項目,如某自動交易機器人,市值也曾突破10億美元。
當然,現在的情況已經完全不同了。新發布的、表現不錯的代理人項目,市值大多在300萬到1000萬美元之間;老項目的市值也壓縮到1000萬到5000萬美元區間。整個板塊的估值上限被壓縮,總市值從巔峯期的200億美元下降到現在的40到60億美元區間。
基礎設施崛起,Web2 AI 加速發展
當前市場不再迷信那些"看起來厲害"的泡沫項目,而是開始關注真正的基本面。特別是在Web2的AI模型發展日新月異的背景下,人們更關注基礎設施和去中心化AI的長期價值。
各大科技巨頭的AI模型幾乎每月都在迭代更新,變得更強大、更快速、更智能。比如最近某大型語言模型的圖像生成功能一上線,立即引發了"吉卜力風"圖片的熱潮,直接刷屏。
Web2的消費者產品端也在飛速進化。由於底層AI能力增強,許多以前無法實現的產品體驗現在都成爲可能。一些新工具讓開發者的效率提升數倍,功能更新又快又多。AI代理人和智能工作流現在已經滲透到各個角落,而且入門門檻越來越低。對用戶來說,更換工具幾乎沒有成本——哪個不好用或價格高,立即就能找到界面更好、體驗更順暢的替代品。整個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但也推動了真正有價值的產品加速落地。
數據主權覺醒:誰才是真正的數據主人?
在這一切高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一個問題:現在到處都是各種AI代理應用,但它們大多數使用的都是中心化技術——那麼我的數據到底歸誰所有?我的聊天記錄會去哪裏?如果我跟AI聊了些私密的內容,它真的會保密嗎?還是會被上傳、分析、用來訓練其他模型?
這個問題在某知名AI公司最近的更新之後變得更加關鍵——其聊天機器人的"記憶功能"現在可以引用你過去所有的對話,生成更個性化的回應。這功能確實很酷,想象一下,未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AI私人助理、聊天伴侶、情感支持...但這也意味着,你的數據會被某個平台"長期持有",你不再是數據的主人。
一旦他人控制了你的對話、偏好、情緒甚至生活習慣,那後果可能就不只是"體驗更好"那麼簡單了。
這也是爲什麼"數據主權"這個話題,正在成爲AI+Web3的下一個重點。真正屬於用戶的數據,才是最有價值的未來。
去中心化AI(DeAI)的崛起
去年就有預測,到2025年第二季度,去中心化AI會真正走入大衆視野。尤其是在人們對隱私安全、數據所有權越來越重視的背景下,那些能提供保密性、可驗證性、用戶數據歸屬透明性的底層基礎設施會獲得更多關注和使用。
目前我們看到三個主要方向的趨勢正在浮現:
Web2 AI的風投趨勢
Web3 AI的風投趨勢
Web3 AI的散戶趨勢
這些趨勢交織在一起,共同推動DeAI從概念走向實用階段。2025年將是驗證去中心化AI價值的關鍵時刻。
Web2 vs Web3 AI:完全不同的節奏和玩法
Web2這邊,市場體量遠大於Web3。因爲有太多傳統企業正在尋求通過AI來轉型,優化自己的業務流程——比如:獲取更多客戶、提升轉化率、增加銷售額等。這類企業通常都有很明確的需求,很多還集中在某個細分領域裏,所以他們希望找到能精準解決自己"特定痛點"的AI工具。這也吸引了很多年輕創業者,瞄準這些細分需求去開發垂直領域AI代理人。
相比傳統SaaS,AI代理人能帶來的效益更直接——要麼大幅節省成本,要麼直接吸引更多客戶增加收入。因此,這類AI工具的訂閱價格也能賣得更貴,很多初創公司上線幾個月就實現年營收百萬、千萬美元,這並非沒有道理。
但Web3的玩法完全不同。區塊鏈本身就是爲去中心化AI(DeAI)量身定做的基礎層。所有行爲可以鏈上驗證,不可篡改;天然提供去信任的環境;支持去中心化的計算;用戶可以真正擁有自己的數據、模型和使用場景。簡單來說,Web3 AI未來要讓用戶知道自己的數據被如何使用、理解AI的決策過程、自主掌控模型和用例,還能從中獲利。
Web3的風投已經開始爲這種未來下注了。
爲什麼散戶青睞AI代理人
對Web3散戶來說,DeAI(去中心化AI)確實比較難理解:一堆新詞新概念,聽起來像外星語言。所以最初他們最容易被吸引的,是那些容易理解、有趣好玩的AI代理人——比如會說話的聊天機器人,能講段子會搞笑的那種。這種"娛樂型AI代理人"確實很吸引人,但時間一長,散戶也開始發現這些東西似乎沒什麼真正用處。再加上這段時間市場行情不佳,大量無用的項目逐漸被淘汰,而那些有實際價值、能提供功能的代理人雖然估值也下降了,但仍然存活。
這波"清洗"讓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只有具備實際用例和核心產品能力的AI項目才有未來。於是,項目方開始轉向兩個方向。要麼自己開發真正的AI產品,解決實際問題;要麼與真正有技術、有價值的DeAI項目合作。
這種轉變有兩個積極意義:讓人們開始關注原本"看不懂"的底層基礎設施;讓AI代理人不再只是表演工具,而是能做實事的產品。一些項目已經成爲典型案例——不僅功能強大,還順帶將一些酷炫的DeAI技術帶到了大衆視野中。這表明一個趨勢:散戶雖然不懂技術,但他們會慢慢被"真正有用"的產品教育。
某個去中心化AI生態系統項目最有趣的一點是,它是一個普通人也能參與投資的去中心化AI生態系統。目前大多數DeAI項目還處於早期階段,只有風投或"圈內戰略合作夥伴"才能投資,很多項目甚至還沒發行代幣。但這個項目不同。用戶可以直接用其代幣投票支持看好的子網(subnet),相當於"換倉"進入這些DeAI項目的子代幣,提前布局。
雖然之前也有人吐槽過:跨鏈橋、交易體驗有點麻煩...但他們的底層技術、產品邏輯,以及整體氛圍確實很強。特別是某實驗室的存在,讓整個生態的用戶體驗設計更朝着"用戶友好"的方向發展。因爲在這個生態系統的機制中,每個子網要想獲得更多獎勵(挖礦激勵),就得靠市場認可——誰有用、誰厲害,誰才能獲得更多分發。
所以,對這些子網來說,"讓用戶理解你在做什麼"變得極其重要。某實驗室正在做這件事。他們的產品方向非常明確:爲普通用戶優化交互界面和用戶體驗。他們不僅有多個實用的子網(比如一個超方便的自動機器學習平台,用戶可以直接在上面訓練模型,只需點擊幾個按鈕就能運行起來。以及他們最新推出的旗艦產品也非常酷:一個AI代理人平台,你可以像拖拽圖塊一樣拖拽模塊來創建AI代理,真正做到"零代碼搭建AI代理人"。這種體驗有點像Web3版的"傻瓜式AI工廠",很適合不懂技術的用戶入門)。
總的來說,這個生態系統現在不僅是技術最先進之一的DeAI項目,而且在普通用戶參與友好度上也走在最前面。這種做產品邏輯清晰、用戶友好的團隊,正是讓這個生態變得有吸引力的關鍵角色。
我們正處在一個由Web3 AI主導的大變革時代。過去那種靠炒作拉高市值的泡沫已被實際的基礎設施、去中心化AI和真實的應用場景所取代。無論是企業在Web2裏利用AI優化業務,還是散戶在Web3裏體驗新型代理人的便捷,未來的數據主權和用戶參與都將成爲關鍵。Web3 AI還遠遠沒到高潮。真正的戲,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