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是什麼?聯準會 9 月首降預期升溫,高關稅成最大變數

2025年6月,聯準會再次按下暫停鍵,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 4.25% - 4.50% 區間。這已是自去年12月以來連續第六次按兵不動。

表面平靜之下,聯準會內部暗流湧動。會議紀要顯示,官員們對關稅政策的經濟影響分歧明顯,降息時機的爭論已從幕後走向臺前。

##降息本質:央行的經濟調節閥

降息本質上是中央銀行降低基準利率的行爲。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聯準會通過降低聯邦基金利率,直接影響商業銀行間的短期借貸成本。

這一政策傳導至實體經濟:企業貸款成本下降刺激投資,個人信貸消費門檻降低,貨幣供應量增加,最終達到提振經濟活動的目的。

聯準會的貨幣政策工具箱中,公開市場操作(OMO)最爲關鍵。通過在公開市場買賣政府證券,聯準會能精準調節市場流動性和利率水平。

2020年疫情期間,聯準會曾將利率降至近零水平,並通過量化寬松向市場注入巨額流動性。如今面對復雜經濟形勢,降息再次成爲其政策選項。

##政策僵局:聯準會的十字路口

聯準會內部對降息路徑的分歧日益公開化。理事沃勒與副主席鮑曼(均爲特朗普第一任期內任命)已公開表示,最早可能在7月29 - 30日會議上考慮降息。

但反對聲音同樣強勁。芝加哥聯儲總裁古爾斯比認爲7月降息“爲時過早”,希望看到更溫和的通脹數據後再行動。這種分歧反映在6月點陣圖上:19位政策制定者中,9位認爲今年不應降息或僅降25基點,8位支持兩次25基點降息,僅2位預期三次降息。

聯準會主席鮑威爾試圖在分歧中尋找平衡。他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絕大多數”成員預計今年晚些時候降息合適,同時強調政策決策將堅持“數據爲王”原則。

##關鍵變量:三重挑戰的博弈

左右聯準會決策的三大關鍵因素正形成復雜博弈。

關稅通脹成爲最緊迫變量。特朗普政府宣布自8月1日起對日本、韓國等主要貿易夥伴加徵25%關稅。瑞銀估計,若新關稅實施,聯準會青睞的PCE價格指數年底可能升至3.4%,遠超2%目標。

“高政策利率並非解決這類通脹問題的合適工具”,瑞銀首席美國經濟學家平格爾警告,“反而可能讓本已疲軟的勞動力市場雪上加霜”。

就業市場信號矛盾。6月非農就業增加14.7萬個崗位,超預期;但ADP就業卻意外減少3.3萬人,創2023年3月以來首次負增長。服務業就業減少6.6萬個崗位,遭遇疫情以來最大跌幅。

美元資產吸引力正在變化。部分美元理財產品因提前達到4.2%年化收益目標而止盈終止,如招銀理財一款產品從發售到提前終止僅7個月。而在售產品中,業績基準“4”字頭產品仍不少見,匯華理財兩款產品業績基準高達5%-5.45%。

##全球變局:去美元化的現實衝擊

聯準會決策時不得不考慮國際貨幣體系的結構性變化。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佔比從2015年第一季度的66%降至2024年底的57.8%,8年間下降8.2個百分點。

新興市場對聯準會政策的反應呈現分化。在聯準會2022年3月開始的緊縮週期中,美元對馬來西亞、墨西哥等貨幣貶值,但對巴西、智利、南非貨幣升值超9%,對土耳其裏拉和埃及鎊升值幅度更超80%。

“聯準會貨幣政策操作對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匯率的影響發生了顯著變化”,研究發現,“南美、非洲和土耳其貨幣表現脆弱,亞洲和歐洲新興市場國家貨幣總體平穩”。

這種分化源於新興市場經濟治理能力提升和外匯儲備多元化。多國央行增持黃金、人民幣等資產,降低了對美元資產的風險敞口。

##政策前瞻:9月的時間窗口

市場目光正聚焦9月會議。高盛最新預測,聯準會將於9月起實施三次25基點的降息,較此前預測的12月一次大幅提前。

明尼阿波利斯聯儲主席卡什卡利也支持這一時間表:“仍然預計2025年將會有兩次降息,首次降息可能在九月份進行”。花旗分析師指出,“‘觀望期可能在夏末結束’,這與鮑威爾近期表態一致”。

但9月降息仍面臨變數。若8月1日關稅正式實施且推高通脹,聯準會可能被迫暫停行動。“如果聯準會在九月降息,而關稅影響隨後顯現,可能會暫停降息措施”,卡什卡利坦言。

未來幾周數據尤爲關鍵。鮑威爾明確表示,降息前提是“關稅引發的物價漲未顯示持續通脹跡象”,且經濟能創造足夠就業防止失業率過快上升。

作者:Blog Team *本內容不構成任何要約、招攬、或建議。您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應始終尋求獨立的專業建議。 *請注意,Gate 可能會限制或禁止來自受限制地區的所有或部分服務。請閱讀用戶協議了解更多信息,連結: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