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Web3項目香港-深圳模式的合規挑戰與應對策略
Web3創業的香港-深圳模式:合規挑戰與應對策略
近年來,一種被稱爲"前店後廠"的模式在Web3創業圈中頗受關注。這種模式通常指在香港設立項目或公司,面向海外市場和資本,同時在深圳組織技術開發和部分運營,以利用當地強大的研發能力和成本優勢。
然而,這種模式是否真正合規?是否意味着可以在香港設立項目,然後在境內運行?這個問題引發了廣泛討論。
模式存在的原因
這種模式之所以能存在,主要是因爲監管機構不僅關注項目是否直接服務境內用戶,還會考慮項目實際運營、核心決策和資金管理的所在地,即實際的控制權和關鍵資源分布。
從表面結構來看,許多Web3項目將法律主體和業務註冊在香港或其他海外地區,通過技術手段限制服務對象爲香港及海外用戶,並在境外完成資金結算、牌照申請和市場宣傳等環節。這樣既在商業運作上規避了中國境內用戶,也符合中國的監管政策。
選擇在深圳組建技術團隊,主要基於成本、效率和技術優勢的考慮。深圳作爲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成熟的技術研發基礎和豐富的Web3人才儲備。相比香港本地團隊,深圳在用人成本、研發週期和技術積累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潛在挑戰
表面上看,這種模式似乎通過明確劃分境內外運營職能,暫時避免了監管直接介入的風險。然而,該模式本質上仍存在極強的合規敏感性。
主要挑戰在於Web3項目的技術開發、產品迭代與業務運營高度耦合。境內技術團隊可能不僅承擔開發工作,還不可避免地介入代幣設計、部分運營、數據處理甚至用戶支持等環節,這埋下了合規隱患。
監管機構不會僅看表面架構是否符合規定,而會深入關注項目實際的控制鏈條。如果項目的日常運營管理、關鍵決策、資金處理仍集中在境內,即便項目主體註冊在香港,服務對象限定爲海外用戶,也可能被認定爲"實質性"利用境內資源變相提供非法金融服務。
此外,部分項目爲節省成本或提高效率,可能將市場推廣、社群管理甚至客戶服務外包給深圳團隊,甚至直接從境內發起面向全球用戶的運營活動。這種做法很可能被監管部門視爲繞過法律規定。
應對策略
要降低法律風險,Web3創業團隊在採用這種模式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徹底切割境內外的核心控制鏈條。項目日常決策、資金流轉、用戶數據處理、市場推廣、運營管理等必須由境外註冊實體獨立完成,不能外包給境內團隊。技術開發可視情況由深圳團隊承擔,但需嚴格限定在"純研發"環節。
避免技術研發與產品運營職能混用。明確技術團隊的工作範圍,與香港實體的合規團隊、運營團隊嚴格分開,確保技術開發僅作爲"後廠"存在。
建立清晰的法律與合規防火牆。在專業法律人員協助下,在合同、人員架構和資金流動鏈條上與境內團隊設立明確的隔離機制。設立境外獨立法人或基金會持有項目IP、資產及品牌權益。
提前做好各司法轄區合規備案。如項目主體註冊在香港,建議盡早申請相關牌照,確保所有面向用戶的金融服務行爲在合規框架內運行。同時避免在中國大陸開展任何推廣營銷、社群運營、支付結算等活動。
總之,"前店後廠"模式仍可作爲一種現實選擇,但前提是團隊必須真正做到境內外資源與權責的清晰隔離,避免將境內技術開發變成境外金融業務的"隱形支撐"。然而,在現有監管政策下,該模式並非最佳長遠方案。監管日趨嚴格,風險也必然隨之上升。
因此,建議中國創業者盡量實現真正的"出海"模式,將技術研發、公司治理與金融運營整體落地境外,並接受境外監管機構的合規管理。這樣不僅可以降低法律風險,也有利於項目的長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