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猶太人的歷史起源看伊以衝突



一、猶太民族的家族起源:亞伯拉罕到雅各

猶太人的祖先是閃族人,其始祖被認爲是舊約《聖經》中的亞伯拉罕,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烏爾城,亞伯拉罕被稱爲「信仰之父」,他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共同祖先。


亞伯拉罕與上帝立約(Covenant):只信唯一真神耶和華。耶和華命他離開家鄉,前往「應許之地」迦南(就是現在的以色列地區),並且承諾他的後裔將成爲一個大國。

亞伯拉罕有兩個兒子:以實瑪利、以撒。

以實瑪利是長子,但其母親是女僕夏甲,以實瑪利有 12 個兒子,成爲「阿拉伯民族祖先」,伊斯蘭教把以實瑪利當做「先知之祖」。

以撒是次子,但其母親是亞伯拉罕的正妻撒拉。因爲撒拉年近 90 歲才生下以撒,所以以撒被稱爲「神跡之子」。以撒也有兩個兒子——以掃和雅各,長子以掃是以東人祖先,次子雅各是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有 12 個兒子,猶太教把雅各當做祖先。

猶太教認爲的猶太人的「祖宗三代」,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

二、摩西出埃及:民族的律法與身分覺醒

雅各有個最寵愛的兒子——約瑟。因爲約瑟是雅各老年所得,約瑟又常向父親說兄長們的壞話,所以兄長們都不喜歡他,後來猶大提議把約瑟賣給路過的以實瑪利商隊,這些商隊要前往埃及,因此最終約瑟被賣到了埃及。

約瑟在埃及靠給法老解夢,混到了宰相,在埃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後來埃及的新法老上臺,約瑟失勢,被政治迫害,約瑟的兒子摩西帶領在埃及的猶太人離開埃及。這期間摩西奠定了猶太教的核心,建立了《摩西五經》與神權統治的雛形——《摩西五經》成爲猶太民族的律法基礎,神的應許與人類行爲之間形成清晰的道德框架。



摩西至死也沒有回到「應許之地」迦南,他只是帶領族人走到了約旦河東,在摩押平原遠遠望了一眼迦南。

摩西死後,約書亞繼承了摩西的領導權,帶領猶太族人跨過約旦河,開始徵服「應許之地」迦南。

約書亞通過「攻佔耶利哥」等經典戰役,瓜分土地,成爲一個以宗教爲紐帶的 12 部落聯邦。這個時期沒有中央政權,只有「士師」這種宗教領袖。

三、首次建王國:國家體制與聖殿中心化

隨着非利士人等強敵的威脅,猶太 12 部落聯邦開始請求「士師」設立君王,因此先後有了出身便雅憫支派的掃羅(統一各支派)、猶大支派的大衛(擊敗巨人歌利亞、統一南北、定都耶路撒冷)、大衛之子所羅門(修建第一聖殿)等君王。

第一聖殿固定化了」神的同在「,是猶太教從遊牧宗教過渡到城市宗教、從分散部落向國家形態邁進的重要標志。


所羅門死後,王國又分裂成了——北國以色列(10 支派),首都耶瑪利亞;南國猶大(2 支派),首都耶路撒冷。南國的首都是耶路撒冷,所以他們掌控了聖殿。

北國 10 支派被亞述滅了,南國 2 支派被巴比倫滅了,聖殿也被毀了,王室與精英階層被強行遷往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

四、散居與分裂:聖殿毀滅後的流亡

在巴比倫流亡的 70 年裏,猶太人沒有國家、沒有聖殿,只能靠文字與律法維系身分認同——《摩西五經》是《希伯來聖經》的雛形,沒有聖殿就在各地設立」會堂「作爲學習律法與集會的中心。

耶路撒冷被巴比倫攻佔後,後來又被波斯帝國攻佔。波斯王居魯士允許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因此猶太人重建了第二聖殿,同時設立文士階層與大祭司制,取代君王成爲猶太民族精神領袖。


後來亞力山大徵服了中東,猶太人卷入希臘化與傳統之爭,猶太人分裂成兩派:

傳統派——堅守律法、希伯來文、耶路撒冷聖殿;
希臘派——講希臘語,願意融入更寬泛的文化。

直到希臘化的賽琉古王朝時期,王朝強迫猶太人敬拜宙斯,禁止守安息日。猶太人爆發起義,馬加比家族成功恢復耶路撒冷聖殿,建立了短暫的」哈斯蒙尼王國「。

然後強大的羅馬帝國又來了,羅馬將軍龐培攻佔了耶路撒冷,羅馬帝國採取扶持傀儡的方式統治猶太人,比如希律王。這個時期猶太人的聖殿雖然還在,但神權與政權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意識形態的不同,也導致猶太族內部派系林立。

這段歷史中可見,猶太人其實是長期遭受異族統治的,從亞述滅北國 10 支派、巴比倫滅南國 2 支派,到波斯帝國、古希臘、羅馬帝國先後攻佔耶路撒冷。猶太人基本沒有真正的政治主權,他們只能在各個政權的統治下艱難地傳承猶太人的律法與文化。

在此期間,還出現了耶穌。他被當時的羅馬政府和猶太教雙重打擊——猶太教祭司集團認爲耶穌自稱爲」彌賽亞「對聖殿權威構成威脅,以」褻瀆神明「的罪名將其交給羅馬人處置;羅馬政府對猶太教事務雖然不感興趣,但認爲這是政治叛亂者,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耶穌死後,他的追隨者慢慢建立了基督教,與猶太教分道揚鑣。

五、離散兩千年:歐洲大反猶

公元 70 年,第二聖殿被毀,猶太人開始了兩千年的流亡。

這是猶太民族最令人敬佩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猶太人沒有聖殿、沒有國家、沒有軍隊、沒有領土,而且散居歐洲、阿拉伯、波斯、北非等地。而曾經的」異端「基督教發展成了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由於耶穌的死,基督教世界對猶太教設置了多重限制——將猶太人視爲」弒神者「,限制猶太人從事商業、高等教育,猶太人長期遭到歧視和迫害(如歐洲中世紀的排猶法案、俄國的「波格羅姆」大屠殺等)。在這種情況下,猶太人還是在金融、醫學、哲學、科技領域表現卓越。


到 20 世紀初,歐洲有近 1000 萬猶太人,分布於波蘭、俄國、德國、奧地利等國。面對民族主義浪潮、經濟動蕩、文化衝突,猶太人成爲」替罪羊「,德國將戰敗、經濟崩潰、魏瑪政府的不穩定歸咎於猶太人,掀起了一股反猶風暴。猶太人被指控是金融資本的操控者、布爾什維克革命的策源者、德國的背叛者,希特勒在二戰期間屠殺了 600 萬猶太人。

在這種背景下,至少 200 萬猶太人逃亡美國。

六、以色列復國:美國的中東盟友

猶太人的復國主義運動,興起於 19 世紀末,由奧地利猶太記者赫茨爾發起,主張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當時屬奧斯曼帝國)恢復故土、建立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發布了《貝爾福宣言》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園「。一戰結束時巴勒斯坦被英國佔領了,這個時期就已經有不少猶太人遷移回巴勒斯坦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東歐逃亡美國的猶太人,通過教育、科研、金融領域的出色影響力,在美國站穩了腳跟,而且深度滲透在美國政商各界。猶太人約佔美國總人口的 2%,但在高等教育、財富、媒體、智庫等領域佔有極高比例。

二戰結束時,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到達高峯。1947 年聯合國提出分治方案,將巴勒斯坦分爲猶太和阿拉伯兩個國家。

1948 年猶太人宣布以色列建國,猶太民族主義實現國家化。美國時任總統特魯曼第一個宣布承認以色列建國。後來在美蘇冷戰時期,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對抗蘇聯勢力的橋頭堡,阿拉伯國家(埃及、敘利亞)則普遍親蘇。

七、中東惡霸:以色列的版圖擴張

根據 1947 年聯合國提出的分治方案181 決議,原英屬巴勒斯坦分爲兩國——猶太國佔 56.5% 土地、阿拉伯國佔 43.5% 土地,耶路撒冷爲國際共管城市。

這種分治方案阿拉伯國家與巴勒斯坦人肯定都不能同意,因此戰爭就是必然。經過數次中東戰爭、多個和平談判,以色列實控領域已經遠超聯合國 181 決議分治方案的版圖。


第一次:以色列建國戰爭。1948 年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五國聯軍對抗以色列。結果以色列實控土地從聯合國分配的 56.5% 擴大到 78%。

第二次:六日戰爭。 1967 年 6 月 5 日 -10 日,以色列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發動閃電戰,六天內徹底擊潰三國軍隊,戰後以色列面積直接翻倍,實際控制了整個」歷史巴勒斯坦「都不止,還有不少額外地帶。

第三次:贖罪日戰爭。1973 年 10 月 6 日-25 日,埃及和敘利亞趁贖罪日突襲以色列,但後面以色列反攻成功,以色列實控領土不增不減。

第四次:埃以和平協議。1979 年以色列在美國調停下與埃及簽署和平協議,以色列歸還整個西奈半島,換取埃及承認以色列。埃及成爲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也因此被阿拉伯國家聯盟短期驅逐。

第五次:吞並東耶路撒冷。1980 年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爲」永遠不可分割的首都「。

後面大大小小的戰爭還有很多次,反正以色列實控版圖是持續在擴張。

八、以色列-伊朗衝突:

以色列與伊朗的衝突並非源於邊境爭端或直接歷史仇恨,而是一個深植於宗教、地緣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多維博弈。

以色列建國初期,伊朗還處於」巴列維王朝「,是中東地區最早承認以色列的穆斯林國家之一。當時雙方都是美國的親密盟友,都擔心阿拉伯民族主義崛起。

1979 年,伊朗發生了伊斯蘭革命。霍梅尼上臺,推翻了親美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一種「神權體制」。伊朗開始反美、反以色列,視以色列爲「撒旦政權」,聲稱以色列爲非法佔領者,支持巴勒斯坦「神聖抵抗」。

伊朗與以色列之間主要有2個層次的矛盾:

1、宗教矛盾

這塊兒我們得從亞伯拉罕衍生出來的三教六派來分析。包括:猶太教、伊斯蘭教(遜尼派、什葉派)、基督教三派(東正教、天主教、新教)。

他們都認爲:只有一個神(上帝);有一位或多位啓示先知 (亞伯拉罕、摩西等);都認同聖地耶路撒冷的重要性。他們的區別在於,對神啓內容、救世主(耶穌)、經典聖書、宗教權威的看法差異巨大。

伊朗政權建立在」什葉派伊斯蘭革命「的神學基礎上,視以色列爲褻瀆之源,因爲猶太教祭司集團以褻瀆神明罪弄死了耶穌。以色列則建立在」猶太教「及」猶太復國主義「基礎上,強調對」應許之地「的主權。所以,什葉派伊斯蘭革命衛隊的伊朗政權在宗教信仰上與以色列就不能夠是盟友。

2、安全矛盾

伊朗發展核計劃,以色列認爲伊朗的核計劃對其國家生存構成威脅。美國肯定也反對伊朗擁有核武器,因爲這可能會改變中東地區的「區域力量平衡」。

而伊朗則視以色列爲美國在中東的武力代理,壓制伊斯蘭力量,意圖顛覆什葉派政權。因此伊朗支持黎巴嫩真主黨,支持巴勒斯坦的哈馬斯伊斯蘭聖戰組織(加沙地帶的統治者,哈馬斯是伊斯蘭遜尼派),支持敘利亞阿薩德政權,支持也門胡塞武裝,反正就是支持各種代理人對抗美國在中東的代理人以色列。

九、寄生:猶太人奪舍美國

猶太資本靠政治獻金、靠滲透、靠聯姻、靠集團遊說,已經完成了對美國的全面控制,美國盎格魯撒克遜基本無力反抗。


猶太人對美國政壇滲透不可謂不深。現任總統的老婆是猶太人,前總統是猶太人的女婿,前前總統的媽媽是猶太人,美國國務卿、財政部長、副國務卿、司法部長、國土安全部長、國家安全顧問、中情局副局長、國家情報總監……全是猶太人。

猶太人掌握了美國的經濟命脈。聯準會主席基本上長期由猶太人壟斷,格林斯潘、耶倫、伯克南……他們左右了美國的金融政策;貝萊德 CEO 拉裏芬克、高盛 CEO 所羅門、索羅斯、巴菲特、塞繆爾這些金融巨鱷,都是猶太人。

猶太人還壟斷了美國的傳媒和文藝。迪斯尼老板是猶太人,時代華納大老板是猶太人,Viacom 老板是猶太人,BCH 電視被猶太人控制,NBC 被猶太人控制,《紐約時報》歸猶太家族控制……美國的各路世界一流媒體,幾乎都被猶太人控制了。

通過上百年的運作,猶太人基本已經完成對美國的「奪舍」。在政治治理上,猶太資本扶持黑人、拉丁裔與昂撒白人競爭;在輿論控制上,猶太資本把美國一切報紙、電視、電影、網路、社交平台抓在手中,讓一切不利於猶太人的聲音消失;在金融滲透上,猶太資本掌控了美國的經濟命脈,甚至美國總統不順着他們的意,都別想在任期內得到順心的「貨幣政策」;在地緣政治上,美國在「無條件支持以色列」,已經深陷中東這個代價極高的「地緣陷阱」中;在宗教信仰上,基督教福音派信仰「猶太人重回聖地=耶穌復臨前兆」,因此堅定支持以色列。

20 世紀的德國,因爲一戰失利,《凡爾賽條約》導致德國背負巨額戰爭賠款,失去領土,民族士氣崩潰,魏瑪共和國動蕩不安,通貨膨脹嚴重,全球大蕭條……希特勒掀起民粹運動,認爲「猶太人控制銀行、媒體、議會」,猶太人是導致國家衰敗、金融剝削、文化腐敗的元兇,猶太人「寄生」在德國,掏空了德國,發起了國家級有組織的「反猶運動」——從《紐倫堡法案》到水晶之夜,再到集中營系統,啓動全面屠殺計劃。

美國雖然說是個三權分立的國家,但是有一點不得不承認——通過百年運作,聯準會背後的銀行家掏空了美國,美國政府和人民背負了巨額負債。如果有一天美國也陷入「一戰後的德國」類似的境地,昂撒白人會不會同樣歸咎於猶太人呢?

「夫前車之覆,後車之鑑;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戰國策》

十、信仰的錨點與邊界:一個沒有信仰者的觀點

人類之所以要有信仰,其實就是要一個精神世界中的錨點。

它可以是:

對神明的信仰(宗教);
對歷史規律的信仰(共產主義);
對科技、文明、進步的信仰(現代主義);
對某種抽象理念的信仰(自由、平等、民主)。

我相信很多人已經擺脫了對「神」的信仰,但我們很難什麼都不信。因爲信仰的核心,是人類在面對不確定性、苦難、死亡、虛無感時的一種解釋機制。

如果所有人都沒有信仰,只講功利和理性:愛情就只剩下了生殖效率,家庭只剩下功能合作,道德變成了交易,英雄主義變成了風險套利,死亡只是系統關機。

我感覺信仰就是人類對抗虛無的一味藥。比如藏族文化中的岡仁波齊「轉山」這個事情,我以前覺得這些朝聖者花費大量時間轉山,上不能贍養父母,下不能撫養兒女,也沒有爲社會、爲他人創造價值,憑什麼能洗淨業障、獲得福報……但宗教的邏輯,它可能只是對「意義虛無」的一種反抗,如果這個人內心痛苦、孤獨,靠「轉山」走出了抑鬱、避免了自殺、放下了仇恨、避免了對社會的負面輸出,也是一種善。有的信仰行爲沒有做有益於他人的事,也能因爲沒有做有損於他人的事而獲得福報。有的宗教不以功利主義、「社會價值」作爲評判標準,信仰可能是爲了支撐人類度過解釋不了的痛苦和混亂。

以前刷到那些「轉山」的朝聖者視頻,我不能理解,難道這些朝聖者的生命和時間就這麼廉價嗎?後來想想,只是因爲我是個功利主義者。我是一個沒有信仰的人。

我嘗試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歷史上的很多宗教矛盾——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的信仰我理解本質是一樣的,都是講人類是帶着原罪來到世間,我們應該懷着贖罪的心態去做好人做好事,這樣的信仰確實可能規範人世間的秩序,它會讓我們成爲更好的自己。

只是信仰這個東西,在有私心有陰謀的人手中,往往會成爲破壞和平、奴役教衆的工具。因爲大部分宗教信徒都沒有明白一個道理——信仰只應該是對自己的約束,永遠不應該將信仰當作對別人的約束,即使他曾經或名義上仍是教徒。因爲信仰,只能作爲自己的道德約束,是人間秩序的上限;只有法律,才能作爲對別人的約束,是人間秩序的下限。

十字軍東徵、卡爾巴拉戰役、宗教裁判所、塔利班、極端錫克教……無一不是將信仰由內約的錨點變成外壓的武器。信仰和法律的邊界如果捋不清,就很容易導致「聖戰狂熱」。

猶太人在苦難中守住了智慧,在流亡中傳承了信念,願他們在復興中不忘慈悲。
查看原文
post-image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