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io動態 #创作者成长激励计划# 火熱進行中!您報名參與發帖了嗎?
趕緊報名參與發帖,茶具套裝、Gate.io紀念章、合約體驗券等價值 $2,000 豐厚大獎等你來拿!
參與方式:
1.點擊活動表單完成報名獲取獲獎資格 👉️ https://www.gate.io/questionnaire/6550
2.隨後在動態發布帖子,發布帖子越多越優質獲獎機會越大!
📌 任何與加密相關內容均可參與,創作者們請盡情發帖!
🎁活動獎勵:
🔹榜單 Top40 及新人 Top10 可贏茶具套裝、國際米蘭保溫杯、Gate.io紀念章、合約體驗券等超$2,000好禮!
🔹上榜創作者還將解鎖AMA訪談、榮譽海報、V5標識、精選推薦、動態大使等流量扶持,助你提升社區影響力!
活動截止至:5月6日00:00 (UTC+8)
詳情:https://www.gate.io/announcements/article/44513
創作者們,請盡情發帖,爭奪創作榜單,贏取豐厚創作大獎及流量曝光!
淺談 Lorebuilder 如何引領幣圈文藝復興:需要有人造神話,不需要行銷人
技術再進化也無法拯救失落的靈魂,產業需要的不只是行銷,而是重拾意義與神話。
加密 KOL DeFi Dave 近日長文以《拒絕行銷,回歸傳說構築 》為題,直指加密產業面臨一場深層的「故事危機」。儘管區塊鏈技術迅速發展,但文化推進卻陷入停滯。他認為,要拯救這個產業,必須放棄短期行銷思維,轉而投入一種更根本的文化工程:「傳說構築 (Lorebuilding)」。
加密貨幣的文化困境:愁雲慘澹、烏雲籠罩
Dave 指出,近年來,除了比特幣和 Solana 迷因幣外,加密產業在吸引新參與者方面幾乎停滯不前。這種成長乏力導致行業內瀰漫著一種消極情緒,尤其在以太坊生態系統中尤為明顯:
問題的根源在於,產業忘記如何述說引人入勝的故事,太過依賴短視的行銷策略,而忽略了深層的文化共鳴。
他強調,單靠行銷無法解決問題,真正的出路在於「傳說構築 (Lorebuilding)」,為社群創造一個共同的神話框架,激發參與者共同創作並延續文化傳承。
什麼是「傳說構築」?建立活的神話,凝聚社群靈魂
Dave 將「傳說構築」定義為一種動態敘事的藝術,是透過觀察當代議題、擷取共鳴性強的迷因與象徵,創造一種讓人們願意投入與共創的文化。與其說它是一場故事創作,不如說是一場文化共同體的孵化過程:
傳說構築者 (Lorebuilders) 像是時代的文化使徒,他們不主導方向,而是傾聽社群並尊重演變,將碎片化的想像編織成具有力量的神話體系。
三個層次的傳說構築:從注意到共創的進化過程
Dave 將傳說構築分為三個層次,揭示它如何引導社群逐步深化參與:
注意力:使用者初次接觸與關注,尚未建立情感連結。
情感認同:參與者開始投入並與敘事建立身份連結。
共創者:深度投入的參與者開始創造內容,如迷因、內部梗、敘事儀式或是重大事件,進而吸引更多人加入。
傳說建構無法造假或用金錢買斷,必須透過真實的參與及體驗來實現。它最終能把重複的行動轉化為共同文化,讓人們感受到歸屬感並傳承給後代。
(寫在 ABCDE Capital 退場後:當 VC 相繼下班,加密還有值得 Build 的未來嗎?)
傳說實例解析:比特幣與以太坊的神話根基
Dave 以比特幣及以太坊為例,解釋傳說構築如何在加密產業中發揮作用:
比特幣的起源神話與文化儀式
比特幣由中本聰於 2008 年創立,其誕生背景與金融危機密切相關。創世區塊中所嵌入的報紙標題「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奠定了比特幣反抗中心化金融的精神核心。
其後,「HODL」迷因的堅持精神、比特幣披薩日、Mt. Gox 的「Not your keys, not your coins」教訓,逐步打造出比特幣獨有的文化體系;並由像是比特幣耶穌 Roger Ver、絲綢之路創辦人 Ross Ulbricht、以及帶領比特幣進入華爾街的 Michael Saylor,都為比特幣傳說增添了新篇章。
以太坊的多層敘事演化
以太坊由 Vitalik Buterin 創立,其核心理念是「將主權程式化」,被譽為「世界電腦」。其創世區塊亦引用比特幣的創世訊息,象徵兩者之間的精神傳承。
以太坊的傳說體系更為多樣與開放,經歷 ICO 熱潮、DeFi Summer、NFT 狂熱與 DAO 復興等階段。早期如 Joe Lubin 創辦的 ConsenSys,透過開發 MetaMask 等工具,為以太坊社群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與技術基礎。
危機四伏:當行銷取代了傳說構築
Dave 警告,近年來以太坊文化能量大幅削弱,主因是 L2 擴展與新興公鏈分散了原有的社群關注:「當前的 L2 在精神上更像是獨立的 L1。」
(還 BUILD 嗎?加密基礎設施氾濫的背後,產業的弱勢及挑戰是什麼?)
同時,產業過度依賴短期激勵活動如大規模募資與 TGE (代幣生成事件),使得傳說構築被行銷手法取代,淪為短視近利的「數據遊戲」:
我們把用戶當作數據,而不是靈魂,這是加密產業的失誤,更是「倦怠與幻滅」惡性循環的根源。
重拾意義的召喚:回到敘事與社群的本質
Dave 最後呼籲整個產業回歸「傳說構築」,喚醒人們對加密文化的熱情與參與。他認為,這是凝聚社群並激發創造的「精神基礎設施」。未來的願景是,有更多傳說構築者共同創作、共享故事,將加密貨幣打造成一場技術與文化並進的運動。
我們正在遺忘自己的初衷,但只要我們願意開始講故事,願意聆聽彼此,就能再度迎來一場屬於這個時代的文藝復興。
(Arthur Hayes 談敘事重要性:技術不重要,會講故事才是專案成功的關鍵)
這篇文章 淺談 Lorebuilder 如何引領幣圈文藝復興:需要有人造神話,不需要行銷人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