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io動態 #创作者成长激励计划# 火熱進行中!您報名參與發帖了嗎?
趕緊報名參與發帖,茶具套裝、Gate.io紀念章、合約體驗券等價值 $2,000 豐厚大獎等你來拿!
參與方式:
1.點擊活動表單完成報名獲取獲獎資格 👉️ https://www.gate.io/questionnaire/6550
2.隨後在動態發布帖子,發布帖子越多越優質獲獎機會越大!
📌 任何與加密相關內容均可參與,創作者們請盡情發帖!
🎁活動獎勵:
🔹榜單 Top40 及新人 Top10 可贏茶具套裝、國際米蘭保溫杯、Gate.io紀念章、合約體驗券等超$2,000好禮!
🔹上榜創作者還將解鎖AMA訪談、榮譽海報、V5標識、精選推薦、動態大使等流量扶持,助你提升社區影響力!
活動截止至:5月6日00:00 (UTC+8)
詳情:https://www.gate.io/announcements/article/44513
創作者們,請盡情發帖,爭奪創作榜單,贏取豐厚創作大獎及流量曝光!
熊市下的加密陷阱:貸款期權模型究竟有哪些“坑”?
一、貸款期權模型:聽起來不錯,實際有坑
在加密市場,做市商的任務是通過頻繁買賣代幣,確保市場有足夠的交易量,價格不會因爲沒人買或賣而大起大落。對於剛起步的項目,找個做市商合作幾乎是必須的——不然很難上交易所、吸引投資者。“貸款期權模型”是常見的一種合作方式:項目方把一大堆代幣借給做市商,通常是免費或成本很低;做市商拿這些代幣去交易所“做市”,維持市場活躍。合同裏往往還有個期權條款,允許做市商在未來某個時間點,以某個價格把代幣還回去,或者幹脆買下來,但他們可以選擇不這麼幹。
聽起來,這是個雙贏的deal:項目方得到市場支持,做市商賺點交易差價或服務費。可問題就出在期權條款的“靈活性”和合同的不透明上。項目方和做市商的信息不對等,給了某些不老實的做市商鑽空子的機會。他們拿着借來的代幣,不是去幫項目,而是搞亂市場,把自己的利潤放在第一位。
二、掠奪性行爲:項目怎麼被坑的
如果貸款期權模型被濫用,真的能把項目害得很慘。最常見的手法是“砸盤”:做市商把借來的代幣一股腦拋到市場上,價格瞬間被壓低,散戶一看不對勁,跟着拋售,市場就徹底慌了。做市商可以從中漁利,比如通過“做空”——先高價賣出代幣,等價格崩了再低價買回來還給項目方,差價就是他們的利潤。或者,他們利用期權條款,在價格最低時“還”代幣,成本低到離譜。
這種操作對小型項目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我們也見過不少案例,代幣價格幾天內腰斬,市值直接蒸發,項目想再融資基本沒戲。更糟的是,加密項目的命根子是社區信任,價格一崩,投資者要麼覺得項目是“騙局”,要麼徹底失去信心,社區就散了。交易所對代幣的交易量和價格穩定有要求,價格暴跌可能直接導致下架,項目基本“涼涼”。
雪上加霜的是,這些合作協議往往藏在保密協議(NDA)後面,外人看不見細節。項目團隊多是技術出身的新手,對於金融市場和合同風險的意識還很薄弱。面對經驗老到的做市商,他們完全被牽着鼻子走,根本不知道自己籤了什麼“坑”。這種信息不對等,讓小型項目成了掠奪性行爲的“肥肉”。
三、其他坑
另外我們也接觸不少客戶反饋的案例,加密市場的做市商除了“貸款期權模型”裏通過拋售借來的代幣壓價、濫用期權條款低價結算的坑,還有一堆其他套路專門害沒經驗的小項目。比如,他們會搞“洗售”,用自己的帳戶或“馬甲”互相買賣,刷出虛假交易量,讓項目看起來很火,吸引散戶入場,可一旦停手,交易量立馬歸零,價格崩盤,項目還可能被交易所踢出去。
合同裏也常藏“隱形刀”,比如高額保證金、離譜的“績效獎金”,甚至讓做市商低價拿代幣,上市後高價拋售,制造拋壓害得價格暴跌,散戶虧慘,項目方背鍋。還有的做市商利用信息優勢,提前知道項目利好或利空,搞內幕交易,拉高價格誘散戶接盤後拋售,或者散布謠言壓價吸籌。流動性“綁架”更狠,他們讓項目方依賴服務後威脅加價或撤資,不續約就砸盤,讓項目方動彈不得。
有些還推銷“全家桶”服務,像營銷、公關、拉盤,聽着高大上,其實全是假流量,價格拉高後崩盤,項目方花了大錢還惹麻煩。更有甚者,做市商同時服務多個項目,偏心大客戶,故意壓低小項目的價格,或者在項目間轉移資金,制造“此消彼長”,讓小項目血虧。這些坑都利用了加密市場監管漏洞、項目方經驗不足的弱點,害得項目市值蒸發、社區散夥。
四、傳統金融:也有類似問題,但處理得更好
傳統金融市場——像股票、債券、期貨這些領域——其實也遇到過類似的麻煩。比如,“熊市襲擊”就是通過大量賣出股票,壓低股價,然後從做空中賺錢。高頻交易公司做市時,有時會用超快的算法搶佔先機,放大市場波動,賺自己的錢。在場外交易(OTC)市場,信息不透明也讓一些做市商有機會搞不公平的報價。2008年金融危機時,有些對沖基金被指通過惡意賣空銀行股,把市場恐慌推向高潮。
不過話說回來,傳統市場應對這些問題已經有了很成熟的辦法,值得加密行業好好學學。以下是幾個關鍵點:
這些措施雖然不完美,但確實讓傳統市場的掠奪性行爲少了很多。我覺得,傳統市場的核心經驗是把監管、透明和問責結合在一起,建了個多層次的防護網。
五、加密市場爲啥這麼容易中招?
我認爲,加密市場比傳統市場脆弱得多,主要有幾個原因:
監管不成熟:傳統市場有上百年的監管經驗,法律體系很完善。加密市場呢?全球監管像個拼圖,好多地方根本沒針對市場操縱或做市商的明確法規,不良行爲者簡直如魚得水。
市場太小:加密貨幣的市值和流動性跟美股比差遠了。單一做市商的操作就能讓一個代幣價格翻天覆地,傳統市場的大盤股可沒這麼容易被操控。
項目方太“嫩”:很多加密項目團隊是技術 geek,對金融一竅不通。他們可能壓根沒意識到貸款期權模型的坑,籤合同時被做市商忽悠得暈頭轉向。
不透明的習慣:加密市場愛用保密協議,合同細節藏得嚴嚴實實。在傳統市場,這種隱祕性早就被監管盯上了,但在加密世界卻是常態。
這些因素加起來,讓小型項目成了掠奪性行爲的“靶子”,也整個行業的信任和健康生態都在被這些亂象一點點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