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z CSX 領投,一文讀懂引入 PoL 共識的 Solana 分叉鏈 Ambient

Ambient 保留了 Solana 的高速和高效,並通過引入 Logits 證明機制,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區塊鏈生態系統。

撰文:Fairy,ChainCatcher

在區塊鏈和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如何將這兩者有效結合,已成爲許多創新項目的目標之一。Ambient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致力於將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架構與超大規模 AI 推理相結合,探索一種新的智能經濟模式。

作爲 Solana 的完整分叉,Ambient 保留了 Solana 的高速和高效,並通過引入 Logits 證明(PoL)機制,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區塊鏈生態系統。

Ambient 是什麼?

Ambient 是一條 Layer-1 區塊鏈,它將 Solana SVM 兼容性與新穎的工作量證明機制融合在一起,提供超大規模的驗證推理。Ambient 項目的核心理念是將 AI 推理和區塊鏈深度融合,創造一個去中心化的 AI 經濟體。

與傳統的權益證明(PoS)系統不同,Ambient 採用類似於比特幣的激勵機制,並爲每個參與網絡推理、微調或訓練的節點提供可預測的利潤。這種方式避免了對企業級 GPU 的依賴,通過基於交易和通脹的補償方式,確保了礦工的可持續盈利。無論是礦工還是用戶,都可以獲得與其貢獻相匹配的獎勵,而平台的價值則隨着網絡的增長而不斷提升。

Ambient 的特點:

  • 高效的推理與安全性:提供完全驗證的推理,開銷低於 1%,同時確保在龐大智能模型(600B+ 參數)及其微調版本上的高安全性。
  • 卓越的訓練性能:訓練性能比現有方法提高 10 倍,提升了 AI 模型的訓練效率。
  • 礦工利用率高:通過在單一模型上進行優化,提升了礦工的利用率,增強了推理和驗證過程的效率。
  • 非阻塞工作量證明共識:採用非阻塞的工作量證明機制,確保網絡核心活動(推理、微調、訓練)中的經濟競爭,同時保持高 TPS,避免了傳統區塊鏈的性能瓶頸。

Ambient 團隊背景及發展現狀

除了創始人背景外,Ambient 暫未披露其他成員的信息。Ambient 的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 Travis Good 擁有多樣的學術背景,他的學術歷程涵蓋了政府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和機器學習四個領域。Travis 領導風格注重執行力和務實精神,他在推動技術創新時,始終堅持實際操作並關注可執行的解決方案。此外,Travis 在推特上非常活躍,經常分享自己對技術、創新以及行業趨勢的獨特見解。

4 月 1 日,Ambient 完成 72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a16z CSX、Delphi Digital 以及 Amber Group 領投。Big Brain Holdings、Superscrypt、Proof Group、Rubik Ventures、Aethir Foundation、Edessa Capital 等參投。Ambient 計劃在第二季度 / 第三季度推出測試網。

Logits 證明共識機制

「Logits 證明」算法利用了一個關鍵事實:logits (可以理解爲邏輯單元)既是獨特的指紋,又能通過模型生成過程中產生的哈希值有效地捕捉模型在特定時刻的「思維」狀態(即模型『流式』輸出時)。在這一機制下,logits 證明的哈希值是每個輸出 token 之前每組 logits 哈希值的哈希列表。簡而言之,對於每個 token n,直到最終 token t,logits 證明的哈希值就是:

Hash(Hash(n) … Hash(t))

而 logits 進度標記證明的哈希值則是生成 x 個 token 後的 logits 哈希,其中 x 位於 n 和 t 之間(包括 n 和 t),即:

Hash(n) … Hash(x) … Hash(t)

基於這一原理,可以構建一個驗證機制:首先,礦工生成文本;接着,驗證者在文本中隨機選擇一個詞,並請求礦工提供該點的「思維狀態」(即對應的 logits 進度標記證明哈希)。然後,驗證者在相同的模型和上下文中對該詞執行一次推理,生成自己的「思維狀態」。如果兩者的「思維狀態」(通過哈希值表示)一致,驗證則成功。

這種工作量證明機制與比特幣的設計原則相一致:挖礦(在此例中,通過 4000 個 token 的推理反復執行模型)代價高昂,但驗證過程卻非常廉價(只需 1 個 token 的推理)。這一機制不僅提高了效率,還確保了驗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ไทย
  •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