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io 動態 #创作者成长激励计划# 正式開啓!
發帖分享加密見解,解鎖 $2,000 創作獎勵與專屬流量扶持!
🌟 參與攻略:
活動期間,通過活動表單報名,隨後在 Gate.io 動態發布帖子即成功參與。
立即參與👉️ https://www.gate.io/questionnaire/6550
📌 任何與加密相關內容均可參與,創作者們請盡情發帖!
🎁活動獎勵:
🔹榜單 Top40 及新人 Top10 可贏茶具套裝、國際米蘭保溫杯、Gate.io紀念章、合約體驗券等超$2,000好禮!
🔹上榜創作者還將解鎖AMA訪談、榮譽海報、V5標識、精選推薦、動態大使等流量扶持,助你提升社區影響力!
活動時間:2025年4月18日12:00 - 5月6日00:00 (UTC+8)
活動詳情:https://www.gate.io/announcements/article/44513
創作者們,快來秀出你的加密觀點,贏獎勵、拿流量,登上創作榜!
社恐人士如何做好幣圈 KOL
撰文:劉紅林
「我是個社恐,平時不愛說話、怕生人,見面能不社交就不社交。」——這是很多幣圈 KOL 的自我介紹開場白。講完這句之後,下一秒就能看到他們在 X 直播間裏情緒高漲地講解 BTC 走勢,一邊 PPT 一邊喊單,粉絲彈幕刷屏,說實話,那一刻真的挺魔幻的。
沒錯,在幣圈,一個社恐人士也能成頂流。這不是魔法,是流量邏輯。
打造人設,從「社恐老韭菜」到「懂哥收割機」
你以爲成爲 KOL 得講邏輯、看數據、讀項目白皮書?不不不,在幣圈,「人設」才是第一生產力。
幣圈 KOL 的流量密碼,從來都不是「說得對」,而是「說得帶感」。你得有故事,有立場,有被收割的慘烈歷史,還有翻盤的勵志軌跡。
你可以設定爲「十年老韭菜,踩過各種坑」,也可以說自己是「資深一級市場獵人」,甚至「海外基金研究員」——反正沒人查,聽着玄就對了。你還可以再加點 buff:剛從 VC 離職、曾做對沖基金研究、在硅谷 Web3 團隊當過顧問……總之,多國多幣多坑位,講得天花亂墜。
什麼樣的人設最容易火?
答:有點悲情、有點倔強、最好再有點神祕。比如——
如果你還能時不時在羣裏說自己「沒接過廣告」「都靠白名單喫飯」「從不在項目高點開口」,那基本穩了,用戶對你信得比交易所還多。
一旦立住了人設,接下來的事就簡單多了。幣圈用戶喜歡聽「情緒 + 玄學」,你負責輸出,市場負責配合漲跌。你不需要做趨勢預測大師,反而越「佛系」,大家越當你是懂王。
三件套:X、TG 社羣、周更 Space
幣圈 KOL 的基礎設施,就是三件套:一條有情緒的推文 + 一個 TG「內部社羣」 + 一場周更 AMA。俗稱「內容–社羣–人設」閉環。
發推不能太正經,太正經沒人看;也不能太扯,太扯容易翻車。最好的做法是「帶節奏」。比如:
節奏不是亂帶,是「情緒微操」。你不需要明確說某個項目牛逼,只要發一句:「我已經看了一周,太瘋狂了,別怪我沒提醒。」這句話的效果,比技術分析三千字都來得管用。
TG 羣更簡單。搞個 logo,拉點人,起個名字叫「××研究院」「××實驗室」「××DAO 內測社」,一股「研究味」就來了。然後偶爾發點項目連結、截圖、投票結果,「互動式」刷存在感。誰問你這項目靠譜嗎?別說太多,「項目方不讓說」「進展還在 NDA 中」「實在感興趣可以私聊我」——欲擒故縱。
Space 直播也別怕。你不開鏡,不露臉,只要語氣沉穩、偶爾發個咳嗽聲,網友就會截圖轉發:「兄弟你們聽到了嗎,他是不是在暗示 xx?」——而你什麼都沒說,只說了「下一輪我看好某個領域」。
於是你就紅了,哪怕從頭到尾都沒露臉,沒人知道你是誰。
接盤三連:聊項目、打白單、發連結
一旦你有了一定「聲量」,項目方自然就找上門來。這個時候,社恐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你不愛交際,項目方也不用多寒暄,直給就行。
合作模式不復雜,分三步走:
幫忙聊個 AMA,不用準備,照着項目白皮書念就完了;
推文帶個連結,內容不限,圖隨便配,反正沒人看圖;
讓粉絲打白單,你只需說:「我個人沒有參與,僅供參考。」
哪怕你沒直接幫他們募資,只要你發了一條「我會打」,那就是最有效的營銷。
更厲害的 KOL,連直播都懶得做,全靠 Space 錄音 + 網友整活,反而流量更高。還有人直接套 AI 工具,配個臉、配個聲,發推照舊,連「人」都不出現。要情緒有情緒,要互動有數據,關鍵是,沒人知道是誰。
社恐?不存在了,根本沒有「人」好嘛。
所以,這事兒到底能不能幹?
說到底,這活是能幹的——甚至有人靠它年入百萬。行業熱、項目多、推手少,KOL 本質上就是信息販子 + 流量中介 + 情緒催化器。你不需要成爲行業最懂的,但你得是喊話最響的。
而且這是少數門檻極低又收益不差的幣圈副業之一。你不用懂技術,不用投錢,不用註冊公司,甚至連真人都可以不出現。只要你人設立得住、節奏帶得動、說話有觀衆,你就有議價權。
但問題也在這兒:幹得久、幹得穩、幹得不出事,是另一回事。因爲這個行業一旦遇上牛市熱錢,炒作風太猛,很多人就會把原本的信息分享,搞成了變相薦股、帶盤喊單、甚至掛名「代投」。
你是在做傳播,還是在參與項目操盤?你是在推薦一個項目,還是在制造 FOMO?你是講觀點,還是變相收割?
這幾道分界線,很多人從來沒認真想過。
曼昆律師友情提醒
臨了,紅林律師給大夥來點實操建議,只爲讓大佬趁風起兮雲飛揚,平安搞錢兮走四方。
第一,項目有沒有給你錢、代幣、返點,建議披露。
很多 KOL 以「沒籤合同」自我安慰,覺得不算商業合作。但現實是:只要鏈上有轉帳記錄、聊天記錄中有「安排點小意思」,那在法律上就構成了事實合作。無論你收的是 U 還是項目方空投的幣,只要鏈上能追的到,證明你受益了,就可以主張你和項目方是「利益共同體」。
如果你沒披露,一旦項目出事,你很可能就成了「共同責任人」,在誤導宣傳、協助非法募資上很難摘幹淨。
第二,帶白單、帶連結,是明晃晃的「營銷通道」行爲。
你不是基金經理,但你發的連結可能就是項目募資的入口;你不是發行主體,但你說的那句「我會打」,比項目官網還管用。在很多幣圈維權案件中,KOL 是最先被找上門的,因爲你是鏈上能查、社交平台能@、羣裏能找到的「可定位責任人」。
現實案例裏已經有 KOL 因爲發項目地址 + 說了「別錯過」,結果在後續刑事立案中被定性爲「參與虛擬貨幣非法集資」。你覺得只是喊個話,可執法機關認爲你是在幫犯罪團夥「引流」。
第三,別低估信息傳播的法律後果,哪怕你自稱「僅代表個人觀點」。
項目跑路後,被起訴的 KOL 通常都不是「技術分析最專業的」,而是「最熱情轉發、反復喊單、曬過收益截圖」的那一批。他們很可能沒碰過用戶的錢,但「強化了用戶對項目的信任預期」。
這種「信賴誘導」在中國法律體系下是有實際操作空間的。如果涉衆資金規模大,KOL 很容易被歸入「重大影響參與人」甚至「從犯角色」。
你可以用 AI 做頭像,用境外的 Space 說項目,但別忘了,鏈上的東西、私下的帳、直播間的錄音、粉絲的信任,永遠都分布式存儲且不可篡改,畢竟這是你做 KOL 之旅的工作量證明。
這個行業永遠不缺人翻車,關鍵是別讓自己成爲下一個幣圈喫瓜羣衆熱議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