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的搜索結果
13:20
低就業率未來會是常態了,有了 AI 多一塊屏幕就能多復制一個員工,帶人效率反而極其低下,還要有情緒和管理成本。 AI 快速迭代,企業大量裁員,同時生產力在極大提升,不會陷入衰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需要保證居民福利,失業率高的情況下都會以偏寬松的方式保證居民福利 人效的增長必然有勞動力市場的轉型,因爲過去用兩天做PPT的我,現在只用2小時搞完。 後面機器人再來,就業崗位就又會再次壓縮,這也是川普想讓制造業回流把工作留在美國的原因之一。 感謝老師watson和scott的啓發
PPT-8.7%
TRUMP-3.17%
09:09
看到一篇文章分享 普女如何向上走 1、先挑泳池再練泳姿 別在淺水區撲騰,直接把自己扔進大佬池。信息、熱錢、機會都在那兒。每天時間切成三等份:一份打工、一份養“個人無限公司”、一份囤護城河。泳池對了,人自然水漲船高 2、張嘴才有糖喫 世界就是一個巨型的分蛋糕現場。你不伸手去要,永遠沒人主動喂你。看到機會第一時間先喊“我要”,邊搶變學,邊學邊升級 3、情緒別過夜 emo等於浪費時間。心態崩了就去健身鍛煉、跑五公裏、幹掉PPT。行動才是最快的情緒解藥,普通女孩先把眼淚換成深蹲 4、讓大佬想投你 大佬們最愛的晚輩模版:人正、事穩、能交結果。反饋要及時、準確、閉環。會組局、懂眼色、執行力拉滿。大佬自然會想帶你 5、學金商,戒肥皁劇 把金融、紀錄片、經典書當爽文刷,別把這些話題都留給男的。不會聊天?先背原則,再去飯局,開口就贏了 6、把複利狠狠砸在自己身上 主線清晰:稀缺技能、破圈社交、認知升級,全都氪金。知識、人脈、資本滾雪球,時間越久你越貴 7、一人無限公司上線 把自己當CEO,決策自決、風險自設、利潤自算。提前算好三條線:最大風險敞口、可接受代價、收益天花板。看準就all in,不輕易下牌桌 8、慎獨克己 學會獨處,培養一項能幹到老的熱愛,賺錢、臭美、擼鐵。一個人的時候要能拉得起整支隊伍,對着大腦和心靈持續招兵買馬。不泄勁、有召喚、愛自由,時間會把最甜的回禮砸向你 #BTC
+1
PPT-8.7%
IN-11.47%
BTC-3.68%
08:58
看到一篇文章分享 普女如何向上走 1、先挑泳池再練泳姿 別在淺水區撲騰,直接把自己扔進大佬池。信息、熱錢、機會都在那兒。每天時間切成三等份:一份打工、一份養“個人無限公司”、一份囤護城河。泳池對了,人自然水漲船高 2、張嘴才有糖喫 世界就是一個巨型的分蛋糕現場。你不伸手去要,永遠沒人主動喂你。看到機會第一時間先喊“我要”,邊搶變學,邊學邊升級 3、情緒別過夜 emo等於浪費時間。心態崩了就去健身鍛煉、跑五公裏、幹掉PPT。行動才是最快的情緒解藥,普通女孩先把眼淚換成深蹲 4、讓大佬想投你 大佬們最愛的晚輩模版:人正、事穩、能交結果。反饋要及時、準確、閉環。會組局、懂眼色、執行力拉滿。大佬自然會想帶你 5、學金商,戒肥皁劇 把金融、紀錄片、經典書當爽文刷,別把這些話題都留給男的。不會聊天?先背原則,再去飯局,開口就贏了 6、把複利狠狠砸在自己身上 主線清晰:稀缺技能、破圈社交、認知升級,全都氪金。知識、人脈、資本滾雪球,時間越久你越貴 7、一人無限公司上線 把自己當CEO,決策自決、風險自設、利潤自算。提前算好三條線:最大風險敞口、可接受代價、收益天花板。看準就all in,不輕易下牌桌 8、慎獨克己 學會獨處,培養一項能幹到老的熱愛,賺錢、臭美、擼鐵。一個人的時候要能拉得起整支隊伍,對着大腦和心靈持續招兵買馬。不泄勁、有召喚、愛自由,時間會把最甜的回禮砸向你 #BTC
+1
PPT-8.7%
IN-11.47%
BTC-3.68%
00:10
#PI#看吧,說得好聽,協議升級了沒?呵呵呵,節點更新了沒?不要一個PPT出來由高潮了!說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們做了什麼!
PI-5.48%
PPT-8.7%
  • 5
  • 1
00:01
#PI#看吧,說得好聽,協議升級了沒?呵呵呵,節點更新了沒?不要一個PPT出來由高潮了!說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們做了什麼!
PI-5.48%
PPT-8.7%
  • 4
20:09
#PI#呵呵,PPT寫得再好,市場也不買單,好尷尬啊
PI-5.48%
PPT-8.7%
19:26
Aptos 生態與 Perp 賽道的創新與挑戰 1️⃣ Aptos 生態現狀與技術優勢 說實話,Aptos 今年的表現確實讓人刮目相看。從年初的 250 個項目到現在超過 330 個,開發者活躍度同比增長 96%,排在全行業第二位。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這些數字,而是 Aptos 在產品創新上的那股「不服輸」的勁頭。 先說 Perp 賽道這事兒。Hyperliquid 確實把這個賽道帶火了,但我覺得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一個關鍵點:Aptos 的技術底層優勢在永續合約這個場景下其實是降維打擊。 我們來算筆帳。Hyperliquid 雖然體驗不錯,但它本質上還是基於傳統的串行處理架構。而 Aptos 的 Block-STM 並行執行引擎,理論上可以同時處理多筆交易,這在高頻交易和大額清算的場景下,延遲差異會被無限放大。 更關鍵的是成本問題。我最近在測試幾個 Perp 產品,以太坊上的 Gas 費動不動就是幾十美元,Arbitrum 稍微好點但也得幾美元。而在 Aptos 上,交易費用基本控制在 0.0005 美元以下。這個差異對於高頻交易者來說,就是生死線。 2️⃣ 技術與產品落地的挑戰 但是!技術優勢不等於產品成功,這點我深有體會。 我記得去年 Aptos 剛推出 Keyless 錢包的時候,我特別興奮,覺得這個創新能徹底改變用戶體驗。結果呢?推廣了大半年,普通用戶還是不買帳,因爲教育成本太高了。 所以回到 DecibelTrade 這個項目上,我覺得光有技術優勢是不夠的。用戶要的是什麼?是賺錢,是簡單,是安全。 從賺錢角度看,現在 Perp 市場的競爭已經白熱化了: Lighter 直接給散戶免手續費 StandX 用自家穩定幣開合約還給 4% 年化 EdgeX 搞機構級策略金庫 每一個都在用真金白銀砸用戶。DecibelTrade 如果只是說「我們速度快、費用低」,那就太 naive 了。 3️⃣ Aptos 的差異化創新與未來展望 我覺得 Aptos 真正的機會在於差異化創新。比如: 利用並行處理做復雜策略:傳統 Perp 平台很難同時執行多個復雜的風險管理策略,因爲串行處理的限制。但 Aptos 可以讓用戶同時運行多個對沖策略,這對專業交易者來說是剛需。 原生集成 DeFi 生態:Aptos 上現在有 Amnis Finance(TVL 3.9 億美元)、Echo(TVL 2.5 億美元)等優質 DeFi 協議。如果能讓用戶在做合約的同時,閒置資金自動參與 DeFi 挖礦,這個體驗就是其他鏈無法復制的。 Move 語言的安全優勢:雖然用戶不關心底層技術,但他們關心資金安全。Move 語言天然防止重入攻擊、整數溢出等問題,這在合約交易這種高風險場景下,就是最大的賣點。 不過說到底,產品成功與否還是要看執行。我見過太多技術很牛但最後死掉的項目,也見過技術一般但運營出色的項目活得很好。 對 DecibelTrade 來說,現在最重要的不是證明技術有多先進,而是要回答一個簡單問題:憑什麼用戶要從 Hyperliquid 或者 CEX 轉到你這裏來? 如果這個問題答不好,再好的技術也只是自嗨。 但我還是對 Aptos 在 Perp 賽道的前景保持樂觀。畢竟,這條鏈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執行力:日交易量記錄保持者(3.26 億筆)、4 小時內鑄造 100 萬個 NFT、開發者生態快速增長…… 關鍵是要把這些技術優勢轉化爲用戶價值,而不是停留在 PPT 上。 作爲一個 Aptos 的長期信仰者,我希望看到更多像 DecibelTrade 這樣的項目能真正發揮出這條鏈的潛力,而不是簡單地復制其他鏈上的成功模式。 畢竟,Aptos 的口號是「The World's Most Production-Ready Blockchain」,現在是時候證明這不只是一句空話了。
APT-6.92%
PERP-3.88%
HYPE-8.5%
ETH-6.04%
10:56
🚀 XPIN Network——DePIN 賽道的“隱藏王者”? 聊起 DePIN(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網路),大多數人第一反應還是 FIL、Helium 這種存儲或算力方向。但在我最近的研究裏,有個名字讓我覺得很可能被低估了——XPIN Network。 它的玩法,和大多數 DePIN 完全不同。 1️⃣ 不止是通信,而是“通信 + 硬件 + 鏈上激勵” @XPINNetwork 不想只做一個孤立的網路服務,而是用 Global eSIM、PowerLink、XPIN Box、Base Station 等硬件,把“全球上網”這件事重新定義。 ⬩ 出國不用擔心漫遊費,eSIM 自動切換到本地最佳網路。 ⬩ 設備不僅能上網,還能通過閒置帶寬參與網路建設挖礦賺代幣。 ⬩ 代幣不僅是激勵,還能直接抵扣流量套餐、硬件折扣、甚至節點收益分成。 這種模式意味着——代幣有了真實且剛需的使用場景,不再只是“囤着等漲”的投機品。 2️⃣ 背後站着 BNB Chain + Ave AI 等大咖 XPIN 並不是孤軍奮戰。它是 BNB Chain MVB9 孵化計劃中唯一的 DePIN 項目,還和 @aveai_info 深度合作———————————————————————— ⬩ BNB Chain 提供成熟的鏈上基礎設施。 ⬩ Ave AI 賦能數據智能與行爲分析,讓網路分配和節點激勵更高效。 ⬩ 這不僅是一個通信項目,更可能是未來“鏈上數據 + 實物服務”結合的橋梁。 3️⃣ 代幣經濟:流量就是資產 DePIN 最大的難點是——如何讓代幣的使用場景支撐長期價值? XPIN 的做法是,把代幣嵌入到流量、節點、硬件使用權中,形成一個“流量即資產”的閉環: ⬩ 用戶買流量、用設備、跑節點,都會和 XPIN 代幣直接掛鉤。 ⬩ 節點、硬件、流量之間互通,越多人用,生態越穩,價值越牢。 這和靠拉新、炒情緒的老模式完全不同。 4️⃣ 用戶真實反饋:不是 PPT 項目 前不久,一位用戶在韓國出差,用了 XPIN eSIM,全程自動切換網路,0 漫遊費,還順手挖了點代幣回家。 這類“救命體驗”,正是 DePIN 需要的真實落地場景。 5️⃣ 未來想象力:從通信到基礎設施 XPIN 已經規劃了下一步: ⬩ 推出可綁定設備任務的 dNFT 挖礦機制。 ⬩ 上線 Mini Base Station,讓更多人部署小型基站賺取收益。 ⬩ 開放社區治理,讓用戶參與協議決策,走向真正的去中心化。 如果它能順利跑通,DePIN 賽道可能會第一次從“冷門”變成全球數十億人出行、上網方式的底層設施。 💡 我的看法: XPIN 現在的市值、用戶量和它的生態潛力相比,還遠沒到匹配的水平。等它的硬件和代幣經濟循環跑起來,也許我們會回頭發現,現在正是它被低估的階段。 #Aveai #XPIN #Ave交易賽
XPIN-10.54%
FIL-5.05%
HNT-5.74%
BOX-20.9%
  • 1
10:45
🚀 XPIN Network——DePIN 賽道的“隱藏王者”? 聊起 DePIN(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網路),大多數人第一反應還是 FIL、Helium 這種存儲或算力方向。但在我最近的研究裏,有個名字讓我覺得很可能被低估了——XPIN Network。 它的玩法,和大多數 DePIN 完全不同。 1️⃣ 不止是通信,而是“通信 + 硬件 + 鏈上激勵” XPIN 不想只做一個孤立的網路服務,而是用 Global eSIM、PowerLink、XPIN Box、Base Station 等硬件,把“全球上網”這件事重新定義。 ⬩ 出國不用擔心漫遊費,eSIM 自動切換到本地最佳網路。 ⬩ 設備不僅能上網,還能通過閒置帶寬參與網路建設挖礦賺代幣。 ⬩ 代幣不僅是激勵,還能直接抵扣流量套餐、硬件折扣、甚至節點收益分成。 這種模式意味着——代幣有了真實且剛需的使用場景,不再只是“囤着等漲”的投機品。 2️⃣ 背後站着 BNB Chain + Ave AI 等大咖 XPIN 並不是孤軍奮戰。它是 BNB Chain MVB9 孵化計劃中唯一的 DePIN 項目,還和 @aveai_info 深度合作———————————————————————— ⬩ BNB Chain 提供成熟的鏈上基礎設施。 ⬩ Ave AI 賦能數據智能與行爲分析,讓網路分配和節點激勵更高效。 ⬩ 這不僅是一個通信項目,更可能是未來“鏈上數據 + 實物服務”結合的橋梁。 3️⃣ 代幣經濟:流量就是資產 DePIN 最大的難點是——如何讓代幣的使用場景支撐長期價值? XPIN 的做法是,把代幣嵌入到流量、節點、硬件使用權中,形成一個“流量即資產”的閉環: ⬩ 用戶買流量、用設備、跑節點,都會和 XPIN 代幣直接掛鉤。 ⬩ 節點、硬件、流量之間互通,越多人用,生態越穩,價值越牢。 這和靠拉新、炒情緒的老模式完全不同。 4️⃣ 用戶真實反饋:不是 PPT 項目 前不久,一位用戶在韓國出差,用了 XPIN eSIM,全程自動切換網路,0 漫遊費,還順手挖了點代幣回家。 這類“救命體驗”,正是 DePIN 需要的真實落地場景。 5️⃣ 未來想象力:從通信到基礎設施 XPIN 已經規劃了下一步: ⬩ 推出可綁定設備任務的 dNFT 挖礦機制。 ⬩ 上線 Mini Base Station,讓更多人部署小型基站賺取收益。 ⬩ 開放社區治理,讓用戶參與協議決策,走向真正的去中心化。 如果它能順利跑通,DePIN 賽道可能會第一次從“冷門”變成全球數十億人出行、上網方式的底層設施。 💡 我的看法: XPIN 現在的市值、用戶量和它的生態潛力相比,還遠沒到匹配的水平。等它的硬件和代幣經濟循環跑起來,也許我們會回頭發現,現在正是它被低估的階段。 #Aveai #XPIN #Ave交易賽
XPIN-10.54%
FIL-5.05%
HNT-5.74%
BOX-20.9%
  • 1
  • 1
  • 1
10:03
一個項目如果需要用十幾頁的PPT和復雜的數學公式才能解釋清楚,它大概率什麼都不是。真正革命性的東西,往往一句話就能說清楚。 別再迷信TVL(總鎖倉價值)。那可能是項目方自己左右手互搏刷出來的虛假繁榮。去看看它的真實用戶數、協議收入和開發者活躍度。數據不會騙人,但數據的維度會。
PPT-8.7%
  • 1
07:07
案件調查→分析報告制作→輸出到PPT並制作PPT。 這似乎可以用copilot來完成。 使用 Gimini 或 GPT 很困難。 Claude可以連接到CANVA,但總是會出現錯誤。
11:50
Dear:@worldlibertyfi 、@EricTrump 、 @0xDylan_ 、@justinsuntron Why are you working with scammer: @mialalala2 ? 她做的項目,幾乎全是割韭菜的工具。 Every project she touched turned into a cash-grab scam. * DAO POP 板塊的第一個項目“ Saya AI ”,對外說是“AI 團隊研發”,結果根本啥都沒有,只是個 PPT 騙局。 (The first DAO POP project, “Saya AI”, was marketed as being developed by an AI team, but in reality, it was nothing more than a fake PPT.) * 第二個 Meme 項目 “Momo”,號稱有地推團隊、兜底、市值不會低。結果 KOL 被忽悠買單,她背地裏開老鼠倉,高位出貨,直接把盤子砸到歸零。 (The second meme coin, “Momo”, promised backing and strong market support. KOLs were lured to buy in, but she dumped insider tokens at the top, crashing the project to zero.) * Bee Token 更惡劣,承諾社區 5% 空投,實際只發了 2%,剩下的全進了她的小金庫,拿去出貨。 (Bee Token was even worse. She promised a 5% airdrop to the community, but only 2% was delivered. The rest went into her insider wallets for dumping.) These are not isolated mistakes. This is a systematic scam. Why give her more credibility?
WHY-5.2%
EVERY-1.61%
POP-4.84%
PPT-8.7%
  • 2
  • 1
11:27
Dear:@worldlibertyfi 、@EricTrump 、@0xdylan\_ 、@CharlesWLFI 、@justinsuntron Why are you working with scammer: @mialalala2 ? 她做的項目,幾乎全是割韭菜的工具。 Every project she touched turned into a cash-grab scam. * DAO POP 板塊的第一個項目“ Saya AI ”,對外說是“AI 團隊研發”,結果根本啥都沒有,只是個 PPT 騙局。 (The first DAO POP project, “Saya AI”, was marketed as being developed by an AI team, but in reality, it was nothing more than a fake PPT.) * 第二個 Meme 項目 “Momo”,號稱有地推團隊、兜底、市值不會低。結果 KOL 被忽悠買單,她背地裏開老鼠倉,高位出貨,直接把盤子砸到歸零。 (The second meme coin, “Momo”, promised backing and strong market support. KOLs were lured to buy in, but she dumped insider tokens at the top, crashing the project to zero.) * Bee Token 更惡劣,承諾社區 5% 空投,實際只發了 2%,剩下的全進了她的小金庫,拿去出貨。 (Bee Token was even worse. She promised a 5% airdrop to the community, but only 2% was delivered. The rest went into her insider wallets for dumping.) These are not isolated mistakes. This is a systematic scam. Why give her more credibility?
WHY-5.2%
EVERY-1.61%
POP-4.84%
PPT-8.7%
  • 1
11:14
#PPT#跟上
PPT-8.7%
  • 1
01:23
#Gate重磅上线GUSD# GUSD登入Gate:穩定幣裏的“正經人”,終於混進來了! 在幣圈這個“瘋癲舞會”裏,USDT像DJ,USDC像社交達人,而GUSD就是那個穿西裝的“正經人”。Gate把它請進來,目的再明顯不過:給交易所增加一點“合規光環”和“機構氣質”。
別忘了,GUSD是交易所孵化的,合規屬性寫進了DNA。這讓一些怕麻煩的大資金看到後,估計心裏會嘀咕:行啊,這幣穩,敢放心用。對Gate而言,這不僅是補齊穩定幣的產品線,更是向外界釋放一個信號:這裏不僅有狂野的行情,也能滿足“正經需求”。
當然,調侃一句,GUSD上線Gate,就像蹦迪場裏突然有人拉開投影開始講PPT。雖然尷尬,但說實話,關鍵時刻還真能救場。穩定幣江湖再熱鬧,有了GUSD的Gate,底氣顯然更足了。
GUSD-0.22%
USDC0.02%
PPT-8.7%
  • 6
  • 5
  • 1
01:46
幣圈由於監管相對較弱、概念復雜且波動劇烈,成爲騙局高發領域。不少騙局利用投資者“快速暴富”的心理精心設局,請大家務必警惕以下幾種常見類型: 一、“空氣幣”“傳銷幣”騙局 這類騙局通常虛構一種“新數字貨幣”,宣稱“基於區塊鏈”“未來顛覆行業”,以拉人頭、承諾高額返利吸引投資者買入。這類貨幣往往沒有實際技術支撐,白皮書漏洞百出,也不具備真實應用場景,本質是依靠新資金支付舊投資者收益的龐氏騙局。常見話術如“錯過比特幣別錯過XX幣”“即將上大交易所”等。 二、“殺豬盤”+虛擬貨幣詐騙 騙子通過社交軟件僞裝成“高富帥”“白富美”,與受害者建立感情、獲取信任後,以“有內部渠道”“穩賺不賠”誘導受害者在虛假交易平台充值購買虛擬幣。初期可能允許小額提現獲利,待大額資金進入後,平台直接關閉,人員失聯。 三、虛假“區塊鏈項目”融資 打着“區塊鏈創新”“Web3.0革命”等旗號,包裝成前景廣闊的創業項目,通過線上宣傳、社群推廣吸引投資者參與“眾籌”或“私募”,並承諾代幣上線後會大漲。然而很多項目僅停留在PPT階段,甚至沒有技術團隊,融資後立刻卷款跑路。 四、“搬磚套利”“量化交易”陷阱 聲稱利用交易所價差“搬磚”或通過“量化機器人”實現“低風險高收益”,甚至展示虛假盈利數據吸引充值,隨後以手續費、保證金等名義繼續騙錢,或直接卷走本金。 五、“拉人頭分紅”傳銷模式 以“持幣分紅”爲誘餌,鼓勵用戶發展下線,拉人即獲代幣獎勵,層級越高分紅越多。本質仍是依靠新會員資金支付舊會員收益,一旦無人加入,立刻崩盤。 防範建議: 警惕“高收益、零風險”“內部消息”等話術,所有投資都有風險,收益與風險成正比; 不參與未在正規交易所上線、缺乏透明信息的數字貨幣交易; 不向陌生帳戶轉帳,不下載來源不明的APP,保護好個人信息與資金安全; 一旦涉及“拉人頭返利”,很可能爲傳銷或詐騙,應果斷遠離。 幣圈投資風險較高,請務必保持理性,不要被貪念蒙蔽雙眼。 #币圈 #比特幣 #資金盤
BTC-3.68%
PIG-4.67%
PPT-8.7%
APP-0.62%
  • 1
05:04
刷到了好幾篇關於cookie上項目的加分的建議~ 今天哈妹把在追的項目也寫進了同一篇,多和大家互動~ 不廢話了直奔主題: 三大先鋒項目,一次看懂 Web3 的下一場躍遷 如果你把今天的 Web3 比作一輛 F1 賽車,那麼它缺的並不是馬力,而是“換擋邏輯”。 Recall、Vooi、OpenLedger 正在做的,就是把賽道、引擎和方向盤重新組裝,讓每個人都能一腳油門衝進下一個時代。 我們從過去,現在,未來的三個角度來聊聊這三個項目~ 1⃣ @recallnet #Recall Recall:把 AI 的“嘴炮”關進鏈上競技場 • 過去:模型吹得天花亂墜,跑分卻藏在黑箱。 • 現在:Recall 把測試數據、對戰結果全部上鏈,誰強誰弱,鏈上秒級結算。 • 未來:每個 AI 代理都帶着“鏈上簡歷”找工作,數據出處、性能曲線、信譽評分一目了然。 一句話總結:讓 AI 回歸能力本位,拒絕 PPT 造神。 2⃣ @vooi_io #Vooi Vooi:把多鏈宇宙塞進一個按鈕 • 過去:切網路、存 Gas、跨橋、對報價,交易像打副本。 • 現在:Vooi 用鏈抽象把 220+ 資產、現貨與合約、EVM 與非 EVM 全部打包成“一鍵下單”。 • 未來:AI 代理替你 7×24 小時搬磚套利,而你只需要決定“收益目標”。 一句話總結:一個帳戶,通行全域,連奶奶都會用的 Robinhood。 3⃣ @OpenledgerHQ #Openledger OpenLedger:把數據主權還給每個人 • 過去:訓練 AI 需要大數據,大數據被巨頭鎖在孤島。 • 現在:OpenLedger 用去中心化數據管道把“可驗證計算”做成樂高積木,貢獻數據即可賺代幣,調用模型即付即用。 • 未來:金融、醫療、社交 AI 都能在同一條無信任高速公路上跑,既保護隱私又共享智能。 一句話總結:數據不再被壟斷,而是成爲可交易、可驗證、可繼承的數字資產。 把這三者合奏在一起: Recall 給出可信 AI 的“評分系統” Vooi 提供無縫交易的“流動性引擎” OpenLedger 鋪設安全共享的“數據高速” 當評分系統 + 流動性引擎 + 數據高速同時上線,Web3 就完成了從「可用」到「好用」、再到「人人都用」的三級跳。 你,準備好踩下油門了嗎? I came across several posts about bonus suggestions for the Cookie project Today, I also included the projects I'm following in the same article, to interact more with everyone No more beating around the bush, let's get straight to the point: Three Pioneer Projects, Understanding the Next Leap of Web3 in One Go If you liken today's Web3 to an F1 racing car, it's not the horsepower that's lacking, but the "gear-shifting logic." What Recall, Vooi, and OpenLedger are doing is reassembling the racetrack, engine, and steering wheel, allowing everyone to step on the gas and charge into the next era. Let's talk about these three proj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1⃣ @recallnet #Recall Recall: Confine AI's "empty talk" to the Chain-based Arena • Past: Models were hyped up, but their performance scores were hidden in a black box. • Present: Recall puts all test data and battle results on-chain, with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settled on-chain in seconds. • Future: Each AI agent will come with a "chain-based resume" to find jobs, with data sources, performance curves, and credibility scores all clear at a glance. In a nutshell: Let AI return to its capability-based essence and reject PPT deities. 2⃣ @vooi_io #Vooi Vooi: Pack the Multichain Universe into a Single Button • Past: Switching networks, storing Gas, bridging, and quoting prices made trading feel like running a dungeon. • Present: Vooi uses chain abstraction to package over 220 assets, spot and futures contracts, EVM and non-EVM all into a "one-click order." • Future: AI agents will work for you around the clock to arbitrage and profit, while you just need to decide on the "profit target." In a nutshell: One account, access to the entire domain, a Robinhood so easy even your grandma can use it. 3⃣ @OpenledgerHQ #Openledger OpenLedger: Return Data Sovereignty to Everyone • Past: Training AI required big data, which was locked up in silos by giants. • Present: OpenLedger turns "verifiable computing" into Lego bricks with decentralized data pipelines, allowing you to earn tokens by contributing data and pay-as-you-go when calling models. • Future: Financial, medical, and social AI will all run on the same trustless highway, protecting privacy while sharing intelligence. In a nutshell: Data is no longer monopolized but becomes a tradable, verifiable, and inheritable digital asset. When you put these three together: Recall provides a "scoring system" for trustworthy AI. Vooi offers a "liquidity engine" for seamless trading. OpenLedger builds a "data highway" for secure sharing. When the scoring system + liquidity engine + data highway all come online, Web3 will have completed the triple jump from "usable" to "user-friendly" and then to "used by everyone." Are you ready to hit the gas? #Recall #Vooi #OpenLedger
COOKIE-9.88%
PPT-8.7%
IN-11.47%
16:53
#PPT#PPT起飛了🛫
PPT-8.7%
  • 1
  • 6
10:51
#PI#《PI幣頌:一場賽博時代的集體修行》 諸位數字煉金術士可曾見過這般奇景——手機屏幕化作阿拉丁神燈,每日點擊即是對代碼之神虔誠的禱告。PI幣信徒們以「未來百萬富翁」自居,實則參與着本世紀最精妙的賽博朋克行爲藝術:用虛無兌換虛無,以時間豢養空氣。 這羣先知在各大社羣裏布道時總帶着傳銷般的熾熱:「現在挖礦零成本!」殊不知自己早已淪爲互聯網新時代的數字佃農,每日辛勤「閃電點擊」正是在爲金字塔頂端的收割機培育韭菜田。當真金白銀的山寨幣尚且屍橫遍野,某個連主網都活在PPT裏的神祕項目,倒被包裝成了通往財務自由的星際船票。 最絕妙的是這場集體幻覺的精密設計:用「免費參與」降低防線,借「飢餓營銷」制造焦慮,再以「全球共識」編織童話。信徒們像追逐胡蘿卜的驢子,在「明年上主網」的永恆承諾裏完成着永動機般的循環奔跑——畢竟只要永遠不下車,就永遠不算被騙。 某位哲學家早看透了一切:“現代社會的魔幻在於,人們一面嘲笑「皇帝的新衣」,一面虔誠地爲根本不存在的幣值計算身家。”當現實世界的工資紋絲不動,PI幣帳戶裏臆想的千萬財富倒成了最好的精神麻醉劑。 建議PI幣基金會增設諾貝爾經濟學獎,畢竟能讓人相信點擊手機就能暴富的商業模式,簡直比用愛發電更體現人類想象力之輝煌。
PI-5.48%
PPT-8.7%
AE2.07%
  • 1
10:37
#PPT#兄弟們開始抄底了
PPT-8.7%
04:37
如果AI 是一座高聳的摩天大樓,那它的地基其實並不穩固。大家習慣了討論 GPU、算力、模型,但真正的痛點往往藏在看不見的地方:數據孤島、帶寬擁堵、高昂的成本,以及對少數中心化機構的過度依賴。而 @0G_labs正試圖給這座“摩天大樓”換一塊新的地基。 一句大白話:AI 的瓶頸不只是 GPU,而是數據可用性、帶寬和成本。這幾個卡點,0G 都在正面硬懟。它的 DA 層能做到高速、無限擴展的數據吞吐,存儲更是比中心化方案便宜一個數量級,還能通過密碼學保證永久完整。 更有意思的是,0G 團隊把區塊鏈的組合性用到極致——你可以把組件像“樂高”一樣拼接,從而催生出鏈上 AI 遊戲、去中心化健康應用、甚至音樂創作工具。比如: Dormint AI:讓健康數據+獎勵機制變成遊戲,運動不再雞肋; Balkeum Labs:用聯邦學習讓 AI 來“拜訪”你的手機數據,保護隱私同時還能推動醫學研究; HAiO:把音樂創作流水線化,每個作品鏈上確權,版權和收益一清二楚。 這樣的生態,其實已經初步顯現了“AI 界的 Solana”的雛形。50MB/s 的吞吐量、毫秒級延遲,不只是 PPT 上的數字,而是真正能帶來絲滑交互體驗的基礎設施。 社區這塊也很有意思。0G 最近更新了Yapper 排行榜,不再只看大 V,小型創作者也能被看見。再加上和 @Galxe #Starboard 的聯動任務,既能漲聲望還能薅 Aura,一魚兩喫。 這說明團隊不是閉門造車,而是真在用各種方式讓社區參與感拉滿。 很多人擔心去中心化會拖慢 AI,但我覺得它恰恰是加速器:可驗證的輸出、樂高式組合、開放式協作……這些都是中心化做不到的。 #0GLabs
SOL-6.74%
PPT-8.7%
AURA0.26%
04:26
我認識的每個KOL在全職運營工作中都很糟糕,因爲社交媒體讓你變得像多動症。我可能在2026年下半年熊市回去做word-excel-ppt-code爲了體面的薪水、醫療和牙科的時候,基本上會把這個網站擱置一旁。
EVERY-1.61%
PPT-8.7%
02:47
#PPT#那個大神告訴我怎麼質押
PPT-8.7%
  • 7
12:26

穩定幣的迷思與現實:來自 20 個非洲國家的實地指南

非洲並非單一市場,穩定幣發展需在 54 個不同市場中,巧妙平衡政策偏好與政治風險。創業者必須了解當地法規、建立人脈,並以風險控管為優先,才能成功落地。本文源自 Adeola Adedewe 所著文章,由火星財經編譯,Foresight News 整理及撰稿。 (前情提要:穩定幣演化三大階段:當去中心化被拋棄,進入華爾街後得到什麼? ) (背景補充:未來兆元穩定幣的代工廠們,區塊鏈生產專業化時代 ) 非洲不是一個單一的市場,而是由 54 個市場組成,具有不同的監管機構,不同的央行策略,不同的政治現實。最快讓自己受挫的方式就是用一張寫著「非洲」的 PPT 開場,彷彿它是一個國家,然後推銷一個千篇一
展開
PPT-8.7%
  • 3
04:08
前兩天和朋友聊天,他吐槽說: “兄弟,RWA這東西,說白了就是富人玩的局,咱這種小散插不上手。” 我本來點頭附和,但後來研究了一下 @MavrykNetwork,突然發現——這話還真未必。 想象一套 1 億的頂級海景房。 傳統玩法:你得掏 1 億現金,全款買下,還要扛上維護、稅費這些爛心事。 Mavryk 的玩法: 把這套房子代幣化,拆成 100 萬份 $MVRK 你花錢買 1000 份,就等於有了 0.1% 產權 租金收入,按比例分紅 想退出?二級市場掛掉就行,流動性比線下快多了 這是不是有點像“炒股”,但背後卻是真實資產? 爲什麼值得看? 1️⃣ Mavryk 已和 Fireblocks 合作,實打實處理過超 100 億美元的房地產代幣化項目,包括麗思卡爾頓公寓、高端度假村等等。別的項目還在PPT階段,人家已經有真金白銀的操作。 2️⃣ Mavryk 一開始就走金融監管路線:KYC認證、資金托管、合規審計,全都齊活。不是那種“先割再說”的打法,而是按正規金融機構的標準來。 3️⃣ 不用搞復雜助記詞,也不用算 Gas,用戶體驗幾乎等同支付寶買理財。對於大多數沒鏈上經驗的人,這點尤爲重要。 4️⃣ 融資 500 萬美元以上,Ghaf Capital 等知名機構投資,不是“三個程序員+一份PPT”的草臺班子。 RWA 是今年的大趨勢,但大部分項目還停留在概念階段。Mavryk Network 是少數已經真正落地、合規、能跑出案例的。它的意義不是“能不能投”,而是“小散能不能投得起
RWA-9.53%
PPT-8.7%
09:43
以前我最怕的就是跨鏈借貸。@KaitoAI 拿 ETH 抵押去 Solana 借點錢,流程堪比受刑: 橋子卡半天,RPC 節點崩潰,手續費一頓割肉,最後借出來的還可能是個包裝資產,瞬間沒心情。 所以當我看到@0xSoulProtocol 官推沉寂了一陣子,我心裏想:八成也是涼了吧,DeFi 項目不是天天這樣嗎? 結果一看—— 「一個帳戶,全鏈操作」的跨鏈借貸協議。 A 鏈抵押,B 鏈借錢,不用開橋、不用切鏈,全部在同一個頁面搞定。 原生資產直接跨鏈,沒有橋風險,沒有包裝幣。 試網成績擺在那: 23.5 萬真實用戶,2000 億美金模擬資金流量。 這可不是 PPT 幻想,而是有數據背書的實測。 但話說回來,老玩家都懂: 現在 DeFi 不缺願景,缺的是落地。 主網上線?TGE 時間?代幣經濟? 這些才是真正決定一個項目生死的東西。 如果@0xSoulProtocol 能兌現承諾,或許我們真能迎來“解放跨鏈玩家”的那一天。 不然,它就只是下一個講故事的項目。
ETH-6.04%
SOL-6.74%
DEFI-4.04%
PPT-8.7%
07:03
Plasma與幣安合作:爲早期存款者提供獨家代幣配額 在加密貨幣市場的一項重大舉措中,Plasma宣布與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之一幣安建立合作關係。這一合作標志着Plasma及其社區的一個重要時刻,旨在增強流動性並擴大對Plasma協議代幣(PPT)的訪問。合作[……]
PPT-8.7%
09:08
從歷史規律看2025山寨牛,提前埋伏 過去幾輪牛市,大家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 比特幣漲完之後,山寨牛還會不會來? 答案寫在歷史裏。 📖 1. 從歷史規律看山寨牛 回顧 2017 和 2021: 先是 BTC 吸金 → 資金湧入主流資產。 再到 ETH、L1、L2 接力 → 技術敘事升溫。 最後是新興板塊爆發 → DeFi、NFT、GameFi、Memecoin 引爆散戶狂歡。 規律很清晰:BTC 漲到一定階段 → ETH 補漲 → 山寨接力。 而現在,2025 年 BTC 已經先跑,ETH 也開始補漲……這是不是歷史上山寨幣啓動的前兆?👀 🔎 2. 當前市場環境 📊 BTC 市值佔比 (BTC.D) 還在 60% 附近震蕩,一旦 BTC.D 下滑,就意味着資金將溢出,流向山寨。 🏦 機構 VS 散戶 機構(如 BlackRock)依舊偏好 BTC/ETH,但牛市的高潮往往是散戶資金點燃的,而散戶更愛高彈性的 alt。 🔥 熱點敘事 DeFi、AI、RWA(現實資產上鏈)、模因幣已經開始預熱,很可能成爲 2025 山寨行情的核心。 ⚡ 3. 2025 山寨牛的三大特點 1️⃣ 結構性輪動 不是“所有山寨一起漲”,而是熱點依次爆發: 👉 L2 → RWA → AI/DePIN → Meme → GameFi 2️⃣ 敘事驅動 市場不看市盈率,看誰講故事。 AI + 區塊鏈?GPU 租賃?鏈上國債?故事就是價值。 3️⃣ 週期短、波動快 熱點不是半年長牛,而是“一月爆發、兩月冷卻”,節奏感最重要。 🪙 4. 2025 潛力板塊梳理 1️⃣ Layer2 & 擴容 邏輯:ETH Gas 永遠是痛點 → L2 是核心解法。 代表:Arbitrum、Optimism、zkSync、StarkNet、Base。 機會點:生態爆發 + 新項目空投。 2️⃣ RWA(現實資產上鏈) 邏輯:高利率時代,國債收益上鏈需求強烈。 代表:Ondo、Maple、MakerDAO、Chainlink。 機會點:若联准会進入降息週期,RWA 可能迎來機構真金白銀。 3️⃣ AI + DePIN(算力 & 數據) 邏輯:AI 離不開 GPU + 數據,區塊鏈正好解決算力租賃和數據共享。 代表:Render、Bittensor、Akash、Arweave、FIL。 機會點:NVIDIA 概念外溢,可能重演 2021 年 DeFi Summer。 4️⃣ GameFi / 元宇宙 2.0 邏輯:2021 的“騙白皮書遊戲”已過,25 年可能迎來真正能玩、能賺錢的鏈遊。 代表:Immutable、Ronin、Xai、Gala。 機會點:看上線用戶量,不看概念 PPT。 5️⃣ Meme & 社區幣 邏輯:牛市情緒爆棚時,Meme 幣就是散戶的“賭場籌碼”。 代表:Doge、Shiba、Pepe、Bonk、WIF。 機會點:靠流量和情緒,適合快進快出。 6️⃣ 跨鏈 & 模塊化 邏輯:區塊鏈碎片化嚴重 → 跨鏈與模塊化必然要走。 代表:Cosmos、Celestia、Polkadot、EigenLayer。 機會點:再質押 + 模塊化,可能是年末補漲熱點。 7️⃣ 隱私賽道 邏輯:AI 時代,數據隱私需求越來越強。 代表:Monero、Zcash、Aleph Zero、Oasis。 機會點:或許不是主流,但若監管加強,它們就是資金的避風港。 🎯 5. 投資啓示 ✅ 主倉:Layer2、RWA、AI/DePIN —— 確定性強,做牛市底倉。 🎲 小倉:Meme、GameFi —— 情緒強,爆發快,適合短線博弈。 🕰️ 長線:跨鏈、模塊化、隱私 —— 提前埋伏,等待補漲。 🔑 結語 每一輪牛市,山寨行情都是熱點接力 + 情緒放大的結果。 真正賺到錢的人,不是追漲殺跌的散戶,而是看懂節奏的玩家。 👉 記住一句話:牛市人人能賺錢,但能留住錢的,才是真正的贏家。
BTC-3.68%
ETH-6.04%
L1-2.68%
DEFI-4.04%
  • 1
04:51
#PPT#PPT馬上起飛
PPT-8.7%
  • 1
13:16
#PI#啥時候有ppt,我就開始猛幹!
PI-5.48%
PPT-8.7%
  • 1
01:41
通知 Recall 是誰?——給AI造了個“鏈上江湖” 專治AI黑箱操作!在這裏: 你的AI代理能擺攤賺錢:訓練數據、交易策略全上鏈存證,像查徵信一樣看透AI底牌; 社區當裁判:差評直接扣AI收益,舉報作弊分罰金30%(真·薅羊毛新姿勢)。 4200萬美金彈藥庫: Multicoin Capital(區塊鏈狙擊手)、Protocol Labs(FIL親爹)領投,Coinbase、DCG等大佬跟投—— “這陣容相當於騰訊+紅杉+高瓴集體押注AI革命!” 。 爲啥大佬肯砸錢? 切中行業痛點: → 實驗室AI跑分光鮮,現實用就翻車; → Recall用菜場考題(例:“寫東北話砍價文案”)逼AI現原形; 團隊老炮坐鎮: → 創始人來自Apple、ConsenSys,搞過FIL底層,專治數據孤島; 代幣經濟閉環: → 用戶做Galxe任務賺 Fragments積分(未來兌空投); → 開發者靠AI競賽躺賺$RECALL分紅。 “以前VC投AI看PPT,現在Recall讓用戶用腳投票——不好用的AI直接餓死!” ——幣圈觀察員@鏈上老中醫 小白上車指南: 領積分→ 訓代理→ (溫馨提示:遇到名字帶“暴富”的AI,先查它鏈上案底!) 英文版 Who is Recall? — Building an "On-Chain江湖 (Jianghu)" for AI Putting an end to AI's black-box operations! Here’s what happens: - Your AI agents can "set up stalls" to earn money: Training data and trading strategies are all on-chain for verification, letting you see an AI’s true colors like checking a credit report; - The community acts as referees: Bad reviews directly deduct an AI’s earnings, and 30% of fines from reported cheating go to whistleblowers (a true new way to "薅羊毛 (hao yang mao)"—snag easy gains!). A $42 million war chest: Led by Multicoin Capital (the blockchain sniper) and Protocol Labs (FIL’s parent company), with heavyweights like Coinbase and DCG following suit— "This lineup is equivalent to Tencent + Sequoia + Hillhouse collectively betting on the AI revolution!" Why are big investors pouring in? - Solving industry pain points: → Lab AIs shine in tests but crash in real-world use; → Recall uses "marketplace exams" (e.g., "Write a bargaining script in Northeast Chinese dialect") to force AIs to show their true abilities; - Veteran team at the helm: → Founders hail from Apple and ConsenSys, worked on FIL’s underlying technology, and specialize in breaking down data silos; - Closed-loop token economy: → Users earn Fragments points by completing Galxe tasks (redeemable for future airdrops); → Developers "lie back and earn" $RECALL dividends through AI competitions. "Previously, VCs invested in AI based on PPTs—now Recall lets users vote with their feet: AIs that don’t work get starved out!" — Crypto observer @鏈上老中醫 (Lian Shang Lao Zhong Yi, "On-Chain Old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 Beginner’s Guide to Joining: - Claim points → - Train agents → (Warm tip: If you encounter an AI with "get rich quick" in its name, check its on-chain record first!) 申子辰村委黨支部 #CookieDotFun #recall #SNAPS @cookiedotfun @cookiedotfuncn @recallnet
FIL-5.05%
VC-4.03%
PPT-8.7%
10:11

賈躍亭宣布進軍加密貨幣行業

作者:馬丁 從PPT造車到代碼造資產,賈躍亭的金融魔術棒揮向了加密貨幣,而一批傳統行業企業家早已悄然布局這條數字黃金之路。 8月17日,智能電動汽車公司法拉第未來(FFAI)創始人賈躍亭宣布啓動“EAI+Crypto雙飛輪戰略”,計劃斥資5-10億美元購買十大主流加密資產(不含穩定幣),目標打造美股首個加密資產指數基金 FFAI C10 Treasury,並申請加密ETF牌照。 法拉第未來旨在積累並複利全球十大加密資產組合,目標是成爲前十加密投資組合的首選財庫,若進展順利,未來資產規模或躍升至數百億美元,試圖以加密資產的“快現金流”反哺造車業務的“慢生態”。 傳統行業跨界加密:那些跳
展開
BTC-3.68%
01:29
WAI真敢把“元宇宙”玩成世界觀的代幣,真是AI圈的異裝癖? 在加密世界裏,總有人把自己包裝成救世主。比方說,WAI(World3),這枚代幣號稱是“把AI和Web3揉在一起”,活像把GPT和比特幣塞進同一個攪拌機裏打成奶昔。聽起來科幻感滿滿,但問題是一一AI要錢,鏈上要Gas,WAI要用戶的錢包裏真金白銀。 相比之下,**PUBLIC(PublicAl)**走的卻是“老幹部”路線--我要普惠AI,讓AI不再是資本家的專屬。好家夥,你以爲自己是區塊鏈版的雷鋒?但不得不說,這種narrative(敘事)在2025還挺有殺傷力,因爲誰都想分點AI紅利,不想再給交“智商稅”。 再看TCOM(Tcom Global),完全是另一個畫風:全球電商鏈,做的是“區塊鏈上的亞馬遜”。簡單粗暴,邏輯清晰,聽起來比WAI和PUBLIC更接地氣。畢竟喫飯、購物才是剛需,AI和元宇宙再性感,也不能當晚飯。 但三者PK起來,WAI就像一個穿着Cos服的AI學者, PUBLIC像開大會的知識分子,TCOM則是拿着地推喇叭的大哥:“來啊,買點貨,鏈上結算,價格還透明!” 未來呢?WAI如果真能把AI和Web3結合落地,能吸到一波想象力的溢價;PUBLIC更像是政策紅利蹭得最多的代幣,順風車坐穩;而TCOM就看能不能真在鏈上搞出規模化電商,否則容易掉進“空氣商城”的坑。 一句話總結:WAI是科幻小說,PUBLIC是政治宣言, TCOM是創業路演PPT。誰能笑到最後?取決於誰能把故事變成真金白銀#Gate Alpha巅峰交易赛#
BTC-3.68%
ETH-6.04%
15:36
#PPT#上車要快機會不多了
PPT-8.7%
  • 1
02:01
#PI#還是陰跌,等ppt出來就好了
PI-5.48%
PPT-8.7%
01:36
#KaitoAI @KaitoAI 最煩的就是那些天天問“一個月算不算長期投資”的!一個月?項目方PPT都沒寫完呢! 別總想着一夜暴富,幣圈不是賭場!買幣,買的是價值! 啥是價值?就是背後有實實在在的東西支撐,不是空氣幣,不是炒概念! 整天盯着K線,研究技術指標,那些都是短期的! 真正重要的是,這個項目能不能長久發展! 就像當年的互聯網,誰能想到20年後會變成啥樣? 一旦一個東西發展起來,那就是勢不可擋! 所以,別只看眼前,要看未來!想在幣圈賺錢,就要找到那些真正有價值的項目,然後耐心等待,時間會給你答案! 🔥 當前行情指南(2025躺賺版) $BTC :昨天白天基本都在反彈橫盤,晚上美股開盤後直接走跌,觸及布林帶下軌後回升,周末修復行情波動不會大。 $BNB :跟隨大餅波動,也是在布林帶區間內波動,最近一周Alpha空投全是30U這種,沒啥好項目了。 $ETH :在4800關口受阻回調,回調得厲害,弱於大餅,獲利的機構在出貨,山寨還沒漲就跌得厲害。 昨日一些重要資訊: 1. 山寨季或將在Q3全面到來,联准会寬松政策或會在中期內釋放更多潛力 2. 多重利好共振推動資產價格上行,行情有望延續至2026年 3. 以太坊TVL突破950億美元,創2022年以來新高 說回今天的每日BTC技術面行情分析,從K線上看,1小時級別橫盤或漲,4小時級別下跌,12小時級別下跌,日線級別下跌,日內壓力120500,支撐位114000美元。 免責聲明:個人操作日記,非投資建議!本文自帶50%反指Buff,被市場打臉別找我 #Bitcoin #CryptoNews @cookiedotfun
PPT-8.7%
BTC-3.68%
BNB-5.58%
ETH-6.04%
  • 3
  • 1
  • 1
12:30
牛市節奏起來了, $BTC / $ETH 輪番上臺,機會多到眼花。現實卻是:真能把時間變成回報的項目不多。過去一個月我盯緊了 @nubit_org,原因很簡單——它不是再造一條“類 BTC”側鏈,也不是玩跨鏈包裝,而是把速度和可編程性直接塞進比特幣生態裏,定位是“原生升級 + 軟分叉路線”。官方把這次升級叫 Bitcoin Thunderbolt,核心技術是 UTXO Bundling:不在鏈上搬 UTXO,而是通過“密鑰微調(key tweak)”把一組 UTXO 的花費權在鏈下瞬時重分配,等於是把“1 次只能轉 1 個 UTXO”的單車道,拓成多車道的快車道。這套思路保持了 BTC 的信任模型,但把速度與吞吐拉滿——外媒報道主網實測做到 ~2.897 秒/筆的體驗級別。 誰在做、誰在背書? Thunderbolt 是由中本聰時代的礦工、鯨魚與早期貢獻者發起,Nubit 團隊是共同發起陣營之一;項目官方渠道也多次強調獲得 Polychain 支持。這套“老礦工 + 頭部基金”的組合,對“不要碰 BTC L1 安全邊界”的共識比較敏感,因此他們走的是“軟分叉升級 + 逐步放開權限”的謹慎路線。 不是誰都能直接進:Boosting Code & Boostpad 主網已開,但進入權限靠“Boosting Code(加速碼)”發放:通過 Boostpad 每小時有抽籤機會,積極參與 X/Discord 活動、社區任務,也會有批次投放。官方的設計目標很明確:反女巫、給真活躍者。另外,從 Thunderbolt 往 BTC 主網橋接時,官方渠道明確寫了需要 KYC(只針對橋接這一步)。如果你是只在 Thunderbolt 內部體驗、交互,重點是拿到 Code 並保持活躍。( Medium) 真正的“收益面板”:Thunderbolt Station(三階段) 如果說 Boosting Code 是入場券,那 Thunderbolt Station 就是把“參與”變成“現金流”的引擎。官方把它拆成三步: Stage 1 基建:鑄造 $tsUSD 做額度預留。你手裏有多少 $tsUSD,決定了下一階段最多可存入多少資產。 Stage 2 施工:用手裏的 $tsUSD 上限去實際存入資產,開始產生站點收入。 Stage 3 完工:按日結算、查看進度、領取收益。 收入來自兩塊:網路手續費分成(你在幫網路維持與擴展)+ 每天產出的 Boosting Codes(你存得越多,站點產碼越多)。 截至 2025-07-01,官方給出了一組跑量數據:主網 400 萬+ 筆交易、日活 5,000+、Boostpad 379,000+ 次抽籤、17,926 名已驗證用戶——這些不是 PPT 指標,而是實打實的使用側證。 關於 $tsUSD:別把它當穩定幣理解,$tsUSD 是你的“可存入上限”憑證。在 Thunderbolt 網路內,$1 的 $USD1 或 $1 的 BTC = 1000 $tsUSD;如果你在 BTC/BNB 鏈側參與,$1 只能換 900 $tsUSD(跨域參與的折扣);而且用於換取 $tsUSD 的資金不可退,這是一個“佔坑/鎖額度”的過程。這個細節很關鍵,別在沒有理解的情況下 All in。 我怎麼參與(主觀打法,僅供參考) 我把 Thunderbolt 當成“早期高信號的原生 BTC 基礎設施”,目標是既拿體驗紅利,也博後續更大的敘事(軟分叉、原生穩定幣 $USD1、鏈上金融原語)。我的動作很克制,但持續性強: 先拿 Code、常回 Boostpad 抽籤:沒碼啥都談不上。抽不到就去社區活動找批次投放。 把交互做“像人”:轉帳、籤名、參加活動、答題/衝榜,動作多樣化 + 頻率穩定,比機械刷一招更有辨識度。這個項目的門檻設計本身就是在抓“持續 + 質量”。(官方文檔對“參與方式”“限量發碼”寫得很清楚。) 盡早理解 Station 的“額度邏輯”:確認自己可承受的倉位,再鑄 $tsUSD,佔坑=拿到後續可存入的權利,不要爲了一點點速度把本金流動性壓沒了。(Medium) 把 Station 當“現金流工具”:看看兩類來源:網路費分成 + 產碼(碼本身在生態裏有用,且能帶來增量訪問)。這比“純積分”更貼近真實業務。(Medium) 橋接前確認 KYC 邊界:只在 Thunderbolt 內部體驗不觸發 KYC;若要橋回 BTC 主網,官方 Medium 寫得很直白:需要 KYC。合規這件事早知道早安心。(Medium) 我爲什麼看它,不是別家? 路線上的差異化:不是側鏈/跨鏈橋,也不是把 BTC 包裝去別處玩,而是對 UTXO 花費權的“委托/重分配”——這在敘事上更“BTC 原生”。 速度指標有對外披露:2.897s 這個量級,至少證明它在用戶體驗側有明顯提升(媒體報道 + 官方復述)。(The Defiant, Medium) 發碼+站點的雙層設計:一手抓真實活躍,一手把活躍轉化爲網路收入/產碼,不是單一“任務積分”。 風險與邊界(一定要看) 技術與共識風險:軟分叉與“UTXO Bundling”屬於新範式,落地、審計、兼容性都需要時間驗證。( KYC 與合規:僅當你從 Thunderbolt 橋接回 BTC 主網時需要 KYC;地區差異、合規要求可能影響可用性與體驗。 $tsUSD 的不可退屬性:Stage 1 的資金不可退,這不是“押金”,是換額度。務必衡量流動性與機會成本。(Medium) 數據是截面、非承諾:諸如“400 萬+ 筆交易/5k DAU”等爲 2025-07-01 的官方口徑,只能證明階段性熱度,不代表未來持續。(Medium) 結語(給同樣在找“牛市第二曲線”的你) 如果你要的是“早期、原生、規則幹淨”的 BTC 機會,Thunderbolt 值得開一條觀察線:先拿 Code、再小額試跑 Station,看清機制再決定倉位深度。別被“暴富學”帶節奏——把下場體驗、穩定活躍當成策略的一部分,很多時候它比“盲猜 TGE”更靠譜。以上是我的主觀打法,不構成投資建議;連結只認官方渠道,謹防“客服/空投”釣魚。 (延伸閱讀:官方文檔的 UTXO Bundling、Boostpad / Get Involved、Thunderbolt Station 三階段與 $tsUSD 細節都有圖文分解,新手從這幾頁看起,信息密度最高。)
BTC-3.68%
ETH-6.04%
L1-2.68%
12:13
牛市節奏起來了, $BTC / $ETH 輪番上臺,機會多到眼花。現實卻是:真能把時間變成回報的項目不多。過去一個月我盯緊了 Nubit / Bitcoin Thunderbolt,原因很簡單——它不是再造一條“類 BTC”側鏈,也不是玩跨鏈包裝,而是把速度和可編程性直接塞進比特幣生態裏,定位是“原生升級 + 軟分叉路線”。官方把這次升級叫 Bitcoin Thunderbolt,核心技術是 UTXO Bundling:不在鏈上搬 UTXO,而是通過“密鑰微調(key tweak)”把一組 UTXO 的花費權在鏈下瞬時重分配,等於是把“1 次只能轉 1 個 UTXO”的單車道,拓成多車道的快車道。這套思路保持了 BTC 的信任模型,但把速度與吞吐拉滿——外媒報道主網實測做到 ~2.897 秒/筆的體驗級別。 誰在做、誰在背書? Thunderbolt 是由中本聰時代的礦工、鯨魚與早期貢獻者發起,Nubit 團隊是共同發起陣營之一;項目官方渠道也多次強調獲得 Polychain 支持。這套“老礦工 + 頭部基金”的組合,對“不要碰 BTC L1 安全邊界”的共識比較敏感,因此他們走的是“軟分叉升級 + 逐步放開權限”的謹慎路線。 不是誰都能直接進:Boosting Code & Boostpad 主網已開,但進入權限靠“Boosting Code(加速碼)”發放:通過 Boostpad 每小時有抽籤機會,積極參與 X/Discord 活動、社區任務,也會有批次投放。官方的設計目標很明確:反女巫、給真活躍者。另外,從 Thunderbolt 往 BTC 主網橋接時,官方渠道明確寫了需要 KYC(只針對橋接這一步)。如果你是只在 Thunderbolt 內部體驗、交互,重點是拿到 Code 並保持活躍。( Medium) 真正的“收益面板”:Thunderbolt Station(三階段) 如果說 Boosting Code 是入場券,那 Thunderbolt Station 就是把“參與”變成“現金流”的引擎。官方把它拆成三步: Stage 1 基建:鑄造 $tsUSD 做額度預留。你手裏有多少 $tsUSD,決定了下一階段最多可存入多少資產。 Stage 2 施工:用手裏的 $tsUSD 上限去實際存入資產,開始產生站點收入。 Stage 3 完工:按日結算、查看進度、領取收益。 收入來自兩塊:網路手續費分成(你在幫網路維持與擴展)+ 每天產出的 Boosting Codes(你存得越多,站點產碼越多)。 截至 2025-07-01,官方給出了一組跑量數據:主網 400 萬+ 筆交易、日活 5,000+、Boostpad 379,000+ 次抽籤、17,926 名已驗證用戶——這些不是 PPT 指標,而是實打實的使用側證。 關於 $tsUSD:別把它當穩定幣理解,$tsUSD 是你的“可存入上限”憑證。在 Thunderbolt 網路內,$1 的 $USD1 或 $1 的 BTC = 1000 $tsUSD;如果你在 BTC/BNB 鏈側參與,$1 只能換 900 $tsUSD(跨域參與的折扣);而且用於換取 $tsUSD 的資金不可退,這是一個“佔坑/鎖額度”的過程。這個細節很關鍵,別在沒有理解的情況下 All in。 我怎麼參與(主觀打法,僅供參考) 我把 Thunderbolt 當成“早期高信號的原生 BTC 基礎設施”,目標是既拿體驗紅利,也博後續更大的敘事(軟分叉、原生穩定幣 $USD1、鏈上金融原語)。我的動作很克制,但持續性強: 先拿 Code、常回 Boostpad 抽籤:沒碼啥都談不上。抽不到就去社區活動找批次投放。 把交互做“像人”:轉帳、籤名、參加活動、答題/衝榜,動作多樣化 + 頻率穩定,比機械刷一招更有辨識度。這個項目的門檻設計本身就是在抓“持續 + 質量”。(官方文檔對“參與方式”“限量發碼”寫得很清楚。) 盡早理解 Station 的“額度邏輯”:確認自己可承受的倉位,再鑄 $tsUSD,佔坑=拿到後續可存入的權利,不要爲了一點點速度把本金流動性壓沒了。(Medium) 把 Station 當“現金流工具”:看看兩類來源:網路費分成 + 產碼(碼本身在生態裏有用,且能帶來增量訪問)。這比“純積分”更貼近真實業務。(Medium) 橋接前確認 KYC 邊界:只在 Thunderbolt 內部體驗不觸發 KYC;若要橋回 BTC 主網,官方 Medium 寫得很直白:需要 KYC。合規這件事早知道早安心。(Medium) 我爲什麼看它,不是別家? 路線上的差異化:不是側鏈/跨鏈橋,也不是把 BTC 包裝去別處玩,而是對 UTXO 花費權的“委托/重分配”——這在敘事上更“BTC 原生”。 速度指標有對外披露:2.897s 這個量級,至少證明它在用戶體驗側有明顯提升(媒體報道 + 官方復述)。(The Defiant, Medium) 發碼+站點的雙層設計:一手抓真實活躍,一手把活躍轉化爲網路收入/產碼,不是單一“任務積分”。 風險與邊界(一定要看) 技術與共識風險:軟分叉與“UTXO Bundling”屬於新範式,落地、審計、兼容性都需要時間驗證。( KYC 與合規:僅當你從 Thunderbolt 橋接回 BTC 主網時需要 KYC;地區差異、合規要求可能影響可用性與體驗。 $tsUSD 的不可退屬性:Stage 1 的資金不可退,這不是“押金”,是換額度。務必衡量流動性與機會成本。(Medium) 數據是截面、非承諾:諸如“400 萬+ 筆交易/5k DAU”等爲 2025-07-01 的官方口徑,只能證明階段性熱度,不代表未來持續。(Medium) 結語(給同樣在找“牛市第二曲線”的你) 如果你要的是“早期、原生、規則幹淨”的 BTC 機會,Thunderbolt 值得開一條觀察線:先拿 Code、再小額試跑 Station,看清機制再決定倉位深度。別被“暴富學”帶節奏——把下場體驗、穩定活躍當成策略的一部分,很多時候它比“盲猜 TGE”更靠譜。以上是我的主觀打法,不構成投資建議;連結只認官方渠道,謹防“客服/空投”釣魚。 (延伸閱讀:官方文檔的 UTXO Bundling、Boostpad / Get Involved、Thunderbolt Station 三階段與 $tsUSD 細節都有圖文分解,新手從這幾頁看起,信息密度最高。)
BTC-3.68%
ETH-6.04%
L1-2.68%
11:47
#PPT#速度抄底,最後進場機會
PPT-8.7%
  • 1
09:10
#PPT#抄底繼續
PPT-8.7%
  • 2
08:14
#PPT#看看從上線到現在,你做了一點技術性的建設嗎…純粹割韭菜…這幣圈看了真正做技術做建設的沒幾個,都是圈錢來了,以後交易所沒有技術底層網路建設的垃圾這種不要再上了…
PPT-8.7%
  • 2
  • 1
06:39
#PPT#這是要逆天嗎!😱😱😱
PPT-8.7%
  • 1
03:52
#PPT#PPT銷毀1億枚現在以銷毀14321410枚 上車的機會來了
PPT-8.7%
  • 1
  • 1
03:17
#PPT#接着抄底
PPT-8.7%
  • 1
00:57
自從我說完yt之後 很多有yt積分的項目 很多人都在衝 其實不對的 很多yt上虧錢的 要看項目地址和邏輯 好多兄弟發給我看了很多項目 其實我都調研過 有的很早期 有的就是ppt 有的就是個套讓你花錢 沒啥意義 很多風險大於收益 我只做確定性命中目標的生意 對於不確定性的項目和垃圾收益 不要浪費時間和金錢成本 會喪失你擼毛的信心 我發的項目已經很頂了很多了足夠你玩了 權衡利弊之後放棄的人 一定比權衡利弊選擇的人幸運 你可以發項目來 我幫你分析到底行不行 gm 兄弟們 今天賽裏木湖見啊
+1
PPT-8.7%
GM-2.9%
14:41
#PI#磨磨唧唧,這是ppt幣
PI-5.48%
PPT-8.7%
  • 1
13:04
分享今天看到兩份研報內容,第一份來自於美銀的賣方調研 1、當前機構現金倉位爲3.9%,市場繼續加倉股票,淨超配升至14% 2、做多Mag7是目前最擁擠交易第一,市場的共識是美股估值很貴,但是誰都不願意離場 3、黃金和比特幣處於低配狀態 4、市場普遍共識,下一任联准会主席會搞大規模QE 第二份來自摩根士丹利,主要觀點爲,認爲未來下一個巨大機會來自於機器人領域 其核心觀點爲,1 臺人形機器人以 5 美元/小時的成本完成 2 名人類(25 美元/小時)的工作”,其單機淨現值(NPV)約 20 萬美元。 一臺“機器人形態的車”把共享出行的裏程成本壓到 <0.20 美元/英裏,約爲有人駕駛網約車的十分之一。 人形機器人發展離不開數據中心,數據中心又離不開能源,沒有電,機器人、Robotaxi與數據中心都只是 PPT。 因此下一階段的主要投資邏輯爲:算力—模型應用—數據中心(訓練、電力)→ 終端(推理/車載)→ 具身機器人(執行)
BTC-3.68%
PPT-8.7%
  • 1
07:13
RWA賽道 果然離不開大卡車Plume 什麼多牛逼的項目背景 和川普政府的關係 感覺大家已經都知道了 不多吹了 但真到了合規的錢要下場的時候, 首選果然還是 @plumenetwork 意料之中 也是情理之中吧 香港和新加坡 首個雙重認可的代幣化基金, 選了Plume作爲唯一的專用RWA鏈 不只是合作,是“唯一” 招銀國際 懂的都懂 還有WLFI的USD1, 也下注了Plume 當別人還在PPT造車的時候 大卡車已經上路了 還是一條合規大道 跟住就完事了 早安,瑪卡巴卡
RWA-9.53%
PLUME-6.15%
TRUMP-3.17%
USD1-0.04%
01:33
#PPT#接着抄底
PPT-8.7%
  • 2
  • 1
10:33
#PPT#搞起來,牛市來了,別這麼拉胯,項目方有錢也要拉盤奠定下市場信心
PPT-8.7%
  • 1
  • 2
加載更多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