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老牌項目上幣遭遇的困境:真實價值與市場期待的矛盾
項目上幣經歷引發的行業反思
近期,我們項目正在進行品牌和主網升級,同時進行換幣工作,因此與多家交易平台進行了接觸。作爲一個從2017年就開始構建的項目,我們對這些標準流程都相當熟悉。除了必要的合規程序和代碼審計外,主要考慮的是市場預算、新增用戶/流量以及如何讓現有用戶受益等方面。項目方需要流動性和新的交易渠道,交易平台則需要用戶和交易量,這是一種互利共贏的關係。
然而,在與交易平台初步溝通後,研究部門的評判環節卻出現了一些有趣的情況。他們提出了幾個可能導致我們無法上幣或需要增加預算的問題點。我想分享其中幾個特別有意思的:
首先,他們認爲我們的數據和熱度不夠,特別是在社交媒體和鏈上數據方面。這讓我感到疑惑,作爲專業的研究部門,難道他們無法辨別數據的真實性嗎?一個擁有數十萬粉絲的社交帳號,每條推文卻只有幾千瀏覽量和寥寥無幾的評論,這顯然不合常理。同樣,鏈上數據中大量的打包交易記錄也不符合正常用戶行爲模式。尤其是在AI數據標注這個專業領域,大規模同時進行數據標注的情況更是不太可能發生。
其次,他們強調了投資機構背書的重要性。然而,作爲一個成立已有6年多的老項目,我們一直依靠自身資金發展,從未接受外部投資。在我們看來,這種純社區驅動、無風投控制的模式不是更值得稱贊嗎?可惜在研究部門眼中,這反而成了缺乏權威機構背書、不夠正統的表現。
第三個問題涉及代幣流通量和估值。我們的代幣已全部解鎖,市值等於全面稀釋估值,其中近70%鎖定在驗證節點中。研究部門認爲這可能帶來巨大的拋壓,但我不禁要問:既然大部分代幣都在驗證節點裏,純社區驅動的項目,誰會大規模拋售呢?況且,我們作爲一個老牌項目,早已在多個交易平台上市,如果要拋售,爲何要等到現在?更重要的是,拋壓大小應該與市值成正比,而我們這個擁有實際業務、產品、客戶和收入的AI數據層項目,市值僅有不到1億美元。相比之下,那些剛上線就估值10億美元的項目,才更值得關注其未來的拋壓風險吧?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值得吐槽的點。我理解研究人員每天需要分析大量項目,都有自己的觀點和數據維度,這其中涉及許多專業知識。但最基本的真僞辨別能力難道不應該具備嗎?
令人遺憾的是,現在似乎流量造假、數據造假、項目換皮(甚至創始人換皮)、空投給工作室然後交給做市商出貨等行爲,竟然成爲了項目上幣的基本操作。
我認爲,早期項目上幣應該類似風險投資,主要看重的是團隊的底蘊。如果上幣都依賴這些面向交易所、風投的手段和操作,那麼這些項目的長期發展前景實在令人擔憂。
作爲行業老兵,我們對這些技巧和手段並不陌生。我們之所以不採用這些方法,是因爲我們認爲這最終只會便宜了工作室、灰產和莊家,代價則是新進散戶的資金、開發者工作重心的偏移以及整個行業的衰退。
回想起2017/2018年ICO時期認識的夥伴們(其中不少人已經退休),雖然當時的社區資源匱乏,但每次討論的話題都圍繞如何提高效率和安全性,如何推廣到市場,遇到黑客攻擊時大家齊心協力等等,真正體現了共同發展的精神。那時介紹風投和交易所上幣機會都是無償的,而現在動不動就是各種回扣、介紹費、推薦費和管理費。
真心懷念那個純粹的時代,懷念當初純粹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