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幣經濟學的復雜化與鏈上價值重估近期,加密貨幣市場波動不斷,散戶投資者面臨諸多挑戰。從某項目的上市風波到某交易平台對做市商的嚴厲打擊,這些事件反映出當前市場的復雜格局。在當前形勢下,一些項目方和投資機構利用價值幣概念進行套現。他們往往在市場動蕩期迅速完成基金會建立、空投方案發布和上市交易等操作,以實現利益最大化。預計未來一些新興項目也將重復類似模式。回顧過往,某些項目上市後的異常走勢與其本身表現關聯度不高,反而與特定地區投資者的購買力呈正相關。這其中可能涉及做市商、項目方和交易平台的聯合操作。相比之下,一些新興項目採取了不同路線。例如無外部投資、不依賴大型交易所、利益不割裂等策略,在項目方和早期用戶間尋求平衡。這類項目將所有協議收入用於支持自身代幣,以滿足後期投資者的保值需求。從實際表現來看,項目方的團結和賦能意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交易所和投資機構的集中持幣和拋售行爲。隨着某大型交易平台將做市商推到臺前,其自身的行業壁壘正在迅速瓦解。## 交易平台的困境長期以來,交易平台憑藉流量優勢和流動性,成爲代幣交易的主要場所。表面上,這種模式讓交易平台和用戶雙贏 - 平台吸引更多用戶,用戶則有機會接觸新資產並獲得潛在收益。然而,自2021年起,大型投資機構的介入推高了行業初始估值。以跨鏈橋領域爲例,多個項目的估值遠超其當前市值。每增加一個知名機構背書,實際上都是以散戶利益爲代價。從2024年中旬的投資機構代幣風波,到2025年初某交易平台高管事件,交易平台與投資機構的關係表面上已難以維系。在狂熱的市場環境下,投資機構的背書和上市支持效果大打折扣,其主要作用僅剩提供資金。在回報率驅動下,代幣投資實際上取代了產品投資。至此,加密貨幣投資機構陷入迷茫,傳統投資機構難以進入新興AI領域,而加密貨幣投資機構也無法參與某些熱門項目。一個時代正式落幕。在投資機構影響力下降後,交易平台面對散戶時只能依靠做市商作爲緩衝。用戶在去中心化平台上投機小幣種,做市商則負責部分上市代幣的做市工作。對做市商和交易平台而言,當前流行的模因幣與投資機構支持的代幣定價同樣虛高。如果連價值幣都缺乏真正價值,那麼純粹的投機幣顯然更難合理定價。快進快出成爲大多數做市商的共同選擇。當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某些代幣能在短期內登入大型交易平台已不再是做市商的過錯,而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危機。作爲流動性的最後一環,大型交易平台已難以發掘真正具有長期價值的代幣。雖然某大型交易平台這次對個別項目網開一面,同時嚴懲部分做市商,但行業整體模式難以改變,仍將有估值過高的代幣等待上市。## 復雜化趨勢凸顯行業困境以太坊層二網路不斷增多,許多去中心化應用有成爲獨立公鏈的趨勢。同時,代幣經濟模型和空投方案日益復雜,從比特幣作爲燃料到復雜的鎖倉機制,已遠超普通用戶的理解能力。自某去中心化交易所通過對競爭對手用戶空投代幣佔領市場以來,空投成爲刺激早期用戶的有效手段。但在鏈上數據分析工具的反女巫攻擊審查下,空投已演變爲專業"薅羊毛"團隊與項目方的博弈,普通用戶反而被排斥在外。各方利益的博弈最終由散戶承擔後果,留下的只有不斷下跌的市場和散戶的無奈。轉向模因幣只是開始,更嚴重的是整個行業的散戶正在重新評估自身利益得失。如果不在傳統交易平台交易,而選擇其他平台或去中心化協議,收益如何?目前,鏈上合約的日交易量已達某大型交易平台的15%左右。其中某個新興平台佔比達10%。這並非終點,而是鏈上進程的真正開始。恰巧,去中心化交易所佔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量比例也在15%左右,突顯出某些公鏈DeFi生態的後來居上。然而,大型中心化交易平台用戶數達2.5億,而主要去中心化平台活躍用戶僅數十萬至百萬不等。整體估算,鏈上用戶羣體規模在100萬左右,仍處於極早期採用階段。但現在不僅層二網路越來越多,去中心化應用的代幣經濟學也日益復雜,都反映出項目方難以在自身利益和散戶之間取得平衡。不引入投資機構和交易所的支持,項目難以啓動;但接受它們的利益劃分,又必然損害散戶利益。生物學進化史表明,當某種生物變得巨大無比、結構復雜時,往往意味着走向滅絕。如今,最終佔領天空的是適應性更強的鳥類。## 結語交易平台對做市商的整頓本質上是存量競爭格局下的蠶食行爲。散戶依然面臨項目方和投資機構的圍剿,情況並未從根本上改善。向鏈上遷移仍在進行中,即使是領先的去中心化平台,也尚未爲億級用戶做好準備。價值與價格的波動,利益與分配的博弈,將在每個週期內持續上演,構成散戶的投資歷程。
代幣經濟學復雜化引發行業困局 鏈上價值重估勢不可擋
代幣經濟學的復雜化與鏈上價值重估
近期,加密貨幣市場波動不斷,散戶投資者面臨諸多挑戰。從某項目的上市風波到某交易平台對做市商的嚴厲打擊,這些事件反映出當前市場的復雜格局。
在當前形勢下,一些項目方和投資機構利用價值幣概念進行套現。他們往往在市場動蕩期迅速完成基金會建立、空投方案發布和上市交易等操作,以實現利益最大化。
預計未來一些新興項目也將重復類似模式。回顧過往,某些項目上市後的異常走勢與其本身表現關聯度不高,反而與特定地區投資者的購買力呈正相關。這其中可能涉及做市商、項目方和交易平台的聯合操作。
相比之下,一些新興項目採取了不同路線。例如無外部投資、不依賴大型交易所、利益不割裂等策略,在項目方和早期用戶間尋求平衡。這類項目將所有協議收入用於支持自身代幣,以滿足後期投資者的保值需求。
從實際表現來看,項目方的團結和賦能意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交易所和投資機構的集中持幣和拋售行爲。
隨着某大型交易平台將做市商推到臺前,其自身的行業壁壘正在迅速瓦解。
交易平台的困境
長期以來,交易平台憑藉流量優勢和流動性,成爲代幣交易的主要場所。表面上,這種模式讓交易平台和用戶雙贏 - 平台吸引更多用戶,用戶則有機會接觸新資產並獲得潛在收益。
然而,自2021年起,大型投資機構的介入推高了行業初始估值。以跨鏈橋領域爲例,多個項目的估值遠超其當前市值。每增加一個知名機構背書,實際上都是以散戶利益爲代價。
從2024年中旬的投資機構代幣風波,到2025年初某交易平台高管事件,交易平台與投資機構的關係表面上已難以維系。在狂熱的市場環境下,投資機構的背書和上市支持效果大打折扣,其主要作用僅剩提供資金。在回報率驅動下,代幣投資實際上取代了產品投資。
至此,加密貨幣投資機構陷入迷茫,傳統投資機構難以進入新興AI領域,而加密貨幣投資機構也無法參與某些熱門項目。一個時代正式落幕。
在投資機構影響力下降後,交易平台面對散戶時只能依靠做市商作爲緩衝。用戶在去中心化平台上投機小幣種,做市商則負責部分上市代幣的做市工作。
對做市商和交易平台而言,當前流行的模因幣與投資機構支持的代幣定價同樣虛高。如果連價值幣都缺乏真正價值,那麼純粹的投機幣顯然更難合理定價。快進快出成爲大多數做市商的共同選擇。
當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某些代幣能在短期內登入大型交易平台已不再是做市商的過錯,而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危機。作爲流動性的最後一環,大型交易平台已難以發掘真正具有長期價值的代幣。
雖然某大型交易平台這次對個別項目網開一面,同時嚴懲部分做市商,但行業整體模式難以改變,仍將有估值過高的代幣等待上市。
復雜化趨勢凸顯行業困境
以太坊層二網路不斷增多,許多去中心化應用有成爲獨立公鏈的趨勢。
同時,代幣經濟模型和空投方案日益復雜,從比特幣作爲燃料到復雜的鎖倉機制,已遠超普通用戶的理解能力。
自某去中心化交易所通過對競爭對手用戶空投代幣佔領市場以來,空投成爲刺激早期用戶的有效手段。但在鏈上數據分析工具的反女巫攻擊審查下,空投已演變爲專業"薅羊毛"團隊與項目方的博弈,普通用戶反而被排斥在外。
各方利益的博弈最終由散戶承擔後果,留下的只有不斷下跌的市場和散戶的無奈。
轉向模因幣只是開始,更嚴重的是整個行業的散戶正在重新評估自身利益得失。如果不在傳統交易平台交易,而選擇其他平台或去中心化協議,收益如何?
目前,鏈上合約的日交易量已達某大型交易平台的15%左右。其中某個新興平台佔比達10%。這並非終點,而是鏈上進程的真正開始。恰巧,去中心化交易所佔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量比例也在15%左右,突顯出某些公鏈DeFi生態的後來居上。
然而,大型中心化交易平台用戶數達2.5億,而主要去中心化平台活躍用戶僅數十萬至百萬不等。整體估算,鏈上用戶羣體規模在100萬左右,仍處於極早期採用階段。
但現在不僅層二網路越來越多,去中心化應用的代幣經濟學也日益復雜,都反映出項目方難以在自身利益和散戶之間取得平衡。不引入投資機構和交易所的支持,項目難以啓動;但接受它們的利益劃分,又必然損害散戶利益。
生物學進化史表明,當某種生物變得巨大無比、結構復雜時,往往意味着走向滅絕。如今,最終佔領天空的是適應性更強的鳥類。
結語
交易平台對做市商的整頓本質上是存量競爭格局下的蠶食行爲。散戶依然面臨項目方和投資機構的圍剿,情況並未從根本上改善。向鏈上遷移仍在進行中,即使是領先的去中心化平台,也尚未爲億級用戶做好準備。
價值與價格的波動,利益與分配的博弈,將在每個週期內持續上演,構成散戶的投資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