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風暴衝擊美國風投市場人形機器人和SaaS迎機遇?

《科創板日報》4月8日訊(記者 楊小小 實習記者李璐) AI“帶火”的美國風險投資市場因關稅風暴正面臨降溫。

全球知名投資機構KKR今年早些時候就在10-K文件中稱,關稅“有可能讓被投企業的成本上升、利潤縮減以及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力下降,由此對被投企業的收入和盈利情況造成負面影響。”

有媒體消息稱,早期風險投資機構Hustle Fund的聯合創始人Eric Bahn在本周一發給被投企業的備忘錄中直言,要把之前一輪融資看作是最近一段時期內公司的最後一輪融資。他建議,被投企業應該在筆記本電腦、手機等漲價前就進行採購,在對外支出方面更加謹慎,“同時利用AI技術,實現現金流支出降低以及效率提升。”

關稅推升的供應鏈成本,對生產及銷售實體產品的初創企業產生了更顯著的衝擊。服裝品牌Universal Standard的創始人Polina Veksler表示,公司業務因關稅政策面臨重創。“多年來我們建立了全球供應商網絡,但新的關稅政策正對這一網絡和公司業務形成打擊。”她表示需選擇自行承擔成本或轉嫁給消費者,而後者可能導致公司損失數百萬美元。

Red Sea Ventures創始人兼管理合夥人Scott Birnbaum則表示,僅少數被投企業會直接受到關稅衝擊;但其同時提及,因客戶羣體消費力下降而帶來的二級影響不容忽視。

除了初創企業端經營遭遇逆風可能給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帶來的風險外,二級市場的動蕩也給VC/PE的募資和退出造成不利影響。

據上述媒體消息,至少有兩家LP表示,在資本市場回歸平穩前,將停止投錢給GP。不過大多數機構LP早前已經對年度資金投向做出了分配計劃,因此可以延緩風險投資機構在募資方面可能受到的衝擊。

而在退出方面,無論是上市退出還是並購退出,原本的樂觀預期都因爲關稅而不復存在。

據一名投資人士表示,過去幾周,已經有潛在收購方取消了對兩家被投企業的收購交易。而此前,美國市場預期收並購交易會在2025年呈現上升趨勢。“但現在,在市場行情明晰之前,收並購應該會暫緩。”

IPO退出方面,Theory Ventures創始人Tomasz Tunguz表示,整個行業此前認爲,2025年流動性市場將重新開放,但如今,由於股市劇烈波動,投資者並未看到預期的公開上市或並購潮。“如果這種環境持續12到18個月,我預計項目估值將下降。”

另據早期風投機構Venrock合夥人Ethan Batrask對The Information表示,原本預計今年下半年和明年會出現的IPO窗口期,將因爲關稅政策而推遲6到12個月。

但挑戰和機遇並存。私募股權投資機構WP Global的負責人Ryan Phillips表示,計劃將業務從海外遷至美國的制造商,可能會借助機器人自動化來降低成本。據悉,該機構將領投人形機器人制造商Agility約4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

Industry Ventures的創始人 Hans Swildens則認爲,關稅可能爲港口管理軟件公司(幫助進口商處理稅務合規)帶來新收入。

來源:科創板日報

作者:科創板日報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ไทย
  •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